眼下,尽管华锐等公司2011年上半年报尚未出炉,但很多风机企业都发出了业绩下降的悲观预期。究其原因,风机低价竞争态势的进一步恶化让一些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企业苦不堪言。
低价危及发电安全
中国风电产业经过五年的井喷发展,在“高速度、高利润”的拉动下,催生了80多家整机生产企业,预计2011年总产能将达29GW,远远超出目前15GW~18GW的实际需求。市场供大于求且近期行业增速放缓,故风机价格一路走低。
数据显示,整机价格2008年为6500元/千瓦,2009年降至5400元/千瓦,2010年跌至4000元/千瓦以下。一整机生产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质优价廉的产品的确受客户欢迎,但是价格过低,无法保证质量。坦白说,3800元/千瓦是我们的生死成本线,最近有企业的竞标价格已经达到3250元/千瓦,如此低的价格,质量令人担忧。”
近一年多来,全国各地多台风电机组出问题的报道先后见诸报端,有倒塔,有“点天灯”,有叶片折断,还有“飞车”。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风机价格过低,某些企业为降成本而不得不在零部件质量和技术标准方面进行“妥协”。“一台机组几百万的损失,即使有的保险公司赔偿,但都是行业的损失、国家的损失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风机质量下降导致事故频出,与风机市场价格恶性竞争密切相关,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的认同。他说: “现在风机价格竞争非常残酷,这种状态下很多关键的部件比如轴承、变频器、控制系统等,企业没法自己做,有的企业甚至连电机都从国外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主机企业因为要降低成本,所以采购便宜部件,导致风机质量下滑。”
众所周知,价格主要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随着市场打开,产量增长,通过有效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产品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且价格下降有利于推进行业发展和产业繁荣。但成本的下降不是无底线的,它有一个安全边际,这个安全边际就是质量成本,如果牺牲了这一点,就会给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电企唯低价中标得不偿失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发电企业的招标导向,在引发风机企业恶性竞争和产品质量低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发电企业低价中标后,向下游传递成本压力是导致目前风机企业恶性价格战的根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发电企业低价中标, 压力自然传递到整机企业,整机企业的压力也会继续向下传递给零部件企业,导致整条产业链都在降成本。为了赢得利润,以次充好现象就不可避免了。“一些低价中标的发电企业甚至在其招标的过程中,提出了所谓的‘标杆价格’,即整机企业的报价如果超出了‘标杆价格’,根本无法参与投标。”他说。
据了解,目前在很多电厂的招标书中,低价是“硬杠杠”,这就导致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必然以拼价格为第一要务。
然而,降低成本后的风机能否经得起风沙、低温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和20年的长时间运营是才是问题的关键。“只选贱的,不选对的”,发电企业这种价值观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最终伤害的还是发电企业。
质量有问题的风机运行起来,如果在质保期内出问题,需要主机企业承担服务和维修费用,原本就无利可图的主机企业自然是雪上加霜,而维修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的,业主的收益自然受到影响;如果出了质保期,业主要独自承担一切费用和损失。因此,从眼前看,使用低价的风机似乎是很给力的省钱之道,但从长远看,得不偿失。
风电理性长跑才能共创价值
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告诉记者:“价格竞争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期行业标准提高,再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行业洗牌在即。”他说,在这过程中,能够坚持下去做质量有保证的风机企业将胜出,而那些质量不好又打不起价格战的企业只能选择转行或死掉。
近来,18项风电新国标等政策出台,为产业设置了新门槛,这将使“强者更强”。以低电压穿越能力为例,早有技术准备的企业可以轻松实现;而那些忙于价格战而无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快会被淘汰出局。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产业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风电产业也将告别过去的快速增长期,迎来理性增长期。风电产业是新兴产业,很多兆瓦级设备没有经过长时间运行,对其20年的运维成本,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保持理性,头脑清醒。风电产业不仅仅需要热情,还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现在行业里总是说‘度电成本’(每度电的成本),但往往很多业主考虑的不是真实的度电成本,而是‘度电投资成本’。他们仅仅是考虑建设期要投多少钱,设备要花多少钱。应综合考虑20年的运维成本,从项目总投资、运营维护成本以及最终的发电量等方面通盘考虑,这才是真正客观的‘度电成本’。”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系统副总经理侯玉菡对本报记者说。
湘电风能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龙辛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面对目前的恶性价格竞争,企业通过内部挖潜解决问题,但相信理性的业主更青睐他们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
据了解,欧洲的风电市场好几年前就趋于饱和了,但至今仍然有很多整机厂商活跃在市场上,机组的价格也依然比较稳定并保持在一定的高位。反观中国市场,从2008年开始到今年初,整机价格每千瓦下降500元所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分别是10个月、8个月、6个月、4个月。今年,价格下跌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反观欧洲,直驱机组公司Enercon,有些开发商不但愿意接受它比其他厂家贵10-20%的价格,更是不惜排队等其2年后交货。究其原因,Enercon机组的质量和服务更有保障。
侯玉菡告诉记者: “金风始终坚持‘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的经营理念,追求在风机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客户提供最大化价值。致力于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管理合理降低成本,同时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发掘增值服务点。”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理性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硬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准备走出价格战怪圈;对于部分风电场业主来说,也在事故频发中深切感到:一时贪图低价会造成后期电场运营和维修成本增加,不如选择价格合理、质量过硬、全生命周期内成本最优的风机。据了解,最近的一次招标中,某风机企业的中标价格已经不再是最低价,而是接近“价值”的价格。或许此举也释放出了风电行业走出恶性价格战怪圈的信号,预示着风电产业正在“理性回归”。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