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惊奇,但却是事实——城市人一生中,有八成时间在“混凝土盒子”中度过。在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对于久居楼宇之中的城市人而言,室内这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便具有不折不扣的现实意义。保证人们在室内更好地呼吸,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看似稀松平常的空气问题,却在今天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曾表示,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复杂,科学通风使室内不断有新鲜空气补充,保证有害气体浓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和质量的有效手段。某种意义上,它对于降低巨大的建筑能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中国城市建设经历大发展时期,许多建筑在空调系统设计方面过多强调空调与采暖,而忽略了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加上现代楼宇外表豪华且不少选用玻璃幕墙,很多情况无法实现自然通风,新风量远远达不到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但现在,这种观点正在接受挑战,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特别是华北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能够实现科学通风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即将到来的供暖季,对于热盼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的人民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好兆头”。
“供暖势必增加燃煤量,导致空气污染频率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治理难度。”北京市环保局某负责人表示,燃煤污染是秋冬时节空气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雾霾天气成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981年至2010年的30年间,冬半年的雾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多于夏半年,其中,冬季雾霾日数占全年比例超四成。此前十多天,尚未进入供暖时间的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等城市接连出现严重雾霾,让不少环保部门感到十足压力,“供暖更像雪上加霜”。
通风还是不通风?“内外夹击”的窘状为很多网民所调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室内的空气品质,加装具有空气过滤功能的产品,成为很多高档写字楼、酒店等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系统的不二选择。
空气质量日益堪忧,但空气净化产品却分外火爆,让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在这个早已琳琅满目的市场,新技术、新设计纷纷投用。这些技术到底有无保障,其宣传是否有夸大成分,一系列问题正接踵而来。
就目前而言,国内关于空气净化产品PM2.5净化效率的检测标准和技术还存在较大空白。如何有效测试和评价空气净化产品PM2.5净化性能,成为目前众多科学院所和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最近,在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等单位发起下,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了相关检测活动,试图打破这一现状。作为技术支持单位,他们为这个市场水平描绘出了基本轮廓,但结果并非“喜人”。
根据这份《2014年全国集中空调通风用空气净化装置统检报告》,今年6月-10月,该中心对全国含模块式空气净化器和空气过滤器等在内的集中空调通风用空气净化装置进行了抽查检验。结果表明,抽检的14台模块式空气净化器中,有4台净化器PM2.5一次性通过净化效率高于80%,达到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设置的产品A级标准水平;7台净化器一次性通过净化效率在70%-80%之间,达到B级标准水平;3台净化器一次性通过净化效率在60%-70%之间,达到C级标准水平。抽检的4台空气过滤器中,有3台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高于90%,拿到A级指标;1台一次性通过效率在70%-80%,达到B级标准水平。统检结果表明,抽检厂家生产的集中空调通风用空气净化装置总体性能良好,但是模块式空气净化器PM2.5一次性通过净化效率达到A级水平的比例较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邓高峰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积累行业产品测试数据,为国家、行业、协会等标准编制做准备;得出更为直观和便捷的控制技术评价方法,提出相关指标要求,满足使用者采购和选型需求;推广和普及室内颗粒物的有效控制技术和分级方法,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亚晨则认为,虽然行业标准数量可观,但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就在于执行不力,行业尚缺乏有效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乏消费群体获知专业信息的途径,也缺乏行业标准的自我完善机制。对于很多希望扎根空气净化行业的企业来说,规范、健康的行业发展是众人所需要的,赢得客户最终要通过严格的标准和可靠的技术。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