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未来城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更加凸显出轨道交通的重要性。
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表示,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还将增加1亿人,到2020年超过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超过200个。
“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39个符合建设地铁标准的城市,到2020年估计在50个左右。”他透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被新加入国家重大工程包的清单,但每个城市的首轮地铁规划还得国务院总理亲自把关。
首轮规划需国务院批
提到发展轨道交通的作用,李国勇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地支撑和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扩展,起到人口向都市圈、向卫星城市疏散的作用,这也符合很多城市组团式发展的趋势,比如东莞、佛山等。
第二,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建设的投资较大,目前每公里造价已经从5亿元上升到七八亿元,北京甚至超过10亿元,筹资需求量很大。“十二五”期间,每年轨道交通投产300~400公里,年投资额在2000亿~3000亿元,2015年全年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这对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此外,发展轨道交通还可以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比如,南车、北车合并成立中车,有六个主力工厂在生产车辆,另有大批城市建了很多维修基地。
最后,在城市就业方面,按照“十三五”期间建成6000公里计算,还可以增加十几万人的就业岗位。
不过,李国勇也强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有门槛的,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市区主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以上,预测客流强度达到每公里3万人以上才可以修建地铁。
“现在经国务院批准的有39个城市,总规划里程超过7300公里。截止目前,已经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764公里,其中北京、上海都已经超过500公里,名列世界前茅。”他总结道。
李国勇说,洛阳和芜湖这两个城市刚刚通过国务院审批,“首轮规划都要经国务院批准,修地铁还是得国务院总理亲自把关。二三期建设的后续项目,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联合审批”。
PPP已有成功经验
“我们在鼓励建地铁的同时,强调政府要投资。”李国勇特别提到了“钱”的问题,在北京地铁“2元票价”的时期,政府一年最多需补贴近100亿元,直至去年上调票价才改变财政状况。
提到政府投入的问题,他补充道,“我觉得在大城市还不是问题,但在二三线城市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鼓励轨道交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李国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深圳地铁一期、二期建设,政府都拿了钱,三期工程,政府没出钱,而是将深圳地铁和当时另一个公司(区政府修建的地铁)合并重组,通过企业筹资,搞了PPP,三期工程共批了5条线,现在看来非常成功”。
他说,国家发改委支持轨道交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比如,武汉地铁发行了永续债券,又叫可续期债券,南昌、合肥等地也有很多企业在发行企业债券。
其他融资渠道也有很多,比如,南昌、西安地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已经累计承诺和发放贷款将近1万亿元;南京地铁通过房地产开发筹资,建“地铁小镇”等。
谈到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的成功经验,李国勇说,北京地铁4号线就是港铁、京投、首创合资成立的特许经营公司投资建设的,是非常典型的PPP示范工程。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国勇介绍,从干线铁路来看,目前已经有京广、京沪高速铁路,并且正在建设由北京到沈阳、呼和浩特到张家口、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此外,为了配合首都新机场的建设,北京到霸州的铁路今年也要开工,可以达到高铁标准。
“总体看,这块的铁路比较发达,我们最近也在探索利用既有的干线铁路发挥市郊铁路的功能,比如,通往燕郊的市郊列车,利用京哈线来实现。”他说。
在城际铁路方面,2004年国务院曾批示过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现在正在重新编制这个规划,最近要上报,今年还要开工北京到唐山的城际铁路,标准会高一些,用350公里的时速。” 李国勇透露。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京津冀协同发展后,三地加上铁路总公司组建了京津冀城际投资公司,专门负责京津冀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其中,铁路总公司持有10%的股份,京津冀三地各占30%股份。
李国勇称,预计到2020年,京津冀的轨道交通能够达到1500公里左右,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北京市正在准备第三期工程,目前已批准的里程达到730公里,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