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中国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同一年,国务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等均提出了高于“十二五”期间的标准。
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权威专家,多年来,江亿院士在各个场合呼吁建筑节能。他的团队已经为业界提出了一条建筑节能的红线,切实地降低能耗才是节能的本质,而不应仅是提高能效。
节能采暖:一种社会责任
“人到哪儿都不能忘本,现在作为院士更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好建筑节能这件大事。”在一次访谈中,江亿院士曾这样说道。
江亿院士是在天津长大的北京人。他在天津住了13年,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73年底,意外出现的一次高考将他带入了清华建工系暖通专业学习。1978年,清华恢复研究生招生,江亿再次回校应考,从此与节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亿院士的团队曾写过一本《二十种不适宜的建筑节能技术》的书,批判现在一些时髦的节能技术,在他看来,“这是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是一种社会责任,就算是挨骂,我觉得我也得把这事儿说清楚”。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长江流域冬天没有暖气的情况下,人们用电暖气、热风机、热泵等去采暖,这部分的用能还会增大,并且会有40%-50%的增长量。
我国目前纯发电的电厂燃煤热效率不到35%,而热电联产的电厂燃煤热效率可达到60%~70%,经多次再利用,热效率可达到到85%以上,甚至可以达到90%。
“从居住建筑的正常使用上来讲,重点在于发展节能器具,如节能灯,节能家电等。与此同时还要倡导老百姓的节 约型生活方式。”北方采暖在江亿院士看来是最具有节能潜力的,改变供热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污染,还可以把实际能源用量从现在2亿吨标煤降到1亿吨以 下,并且还能满足更多的房屋采暖需求。
在节能环保方面,西方看重技术,而中国不光重视科技,还重视文化,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015年,中美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在气侯变化这件事上主动尽到大国的义务、责任。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缓解气候变化这件大事,是中国政府的决 心,也是全国各项工作的一个方向。
对于这个方向,江亿院士已经有了具体的想法。“要实现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意思是说过了2030年碳排放量应该逐年下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做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
2015年4月21日,太原市重点热源古交三期2×660MW低热值煤热电项目正式开工。该工程集中供热, 有利于改善省城空气质量,实现煤电一体化,并且壮大循环经济。此外,山东济南正在采取措施将60公里以外的热量运送到济南,河北迁西也在利用钢厂的余热供 暖。面对这一系列的改变,江亿院士倍感欣慰。“你看,热源的模样变了,思路变了,形式变了,要不怎么能叫革命呢。”
绿色建筑:乘着“互联网+”的风
在江亿院士眼中,绿色建筑指未来建筑师、建筑业主等相关者在建造房屋时应追求的目标。
2005年初,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中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情况时指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 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回顾历史,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都出现过建筑能 耗同步增长的现象。如今,中国也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
2016年第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相关技术、模式及业态均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江亿院士相信:结合热电统筹,实现由电网调度部门对农村百姓家家户户的热泵热风 机的统一调度控制,可以给电网获得特别大的效益,并且可以减轻老百姓用电供暖的成本。“咱们干这活,不光把咱们自己的事弄好了,咱还能帮别人解决他们发愁 的大难题,为他们做贡献。”
早年下乡插队的时候,江亿院士就怀有一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经常跟周围人讨论社会、哲学等问题。求知的道路上鲜有鲜花和掌声,然而,对江亿院士而言,在寂寞、清贫中思考并解决绿色建筑方面的问题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