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看成都“新风系统”如何科学引风

   2017-03-28 成都日报7530


      昨日市规划局召开专门会议宣布:为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全域生态控制体系,筑牢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将成都建设成为生态格局稳固,生态环境宜居,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有力的规划保障,同时也为我市开展“2017成都生态守护行动”提供重要依据,该局制定完成了《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下简称《规划》)。

规划目标——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成都市虽然具有较好的生态本底资源,但生态保护仍面临挑战:格局管控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管控体系,目前仅有环城生态区有明确的控制边界和管控要求;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生态地区内局部建设量偏高,部分区域生态问题突出、生态功能减弱。基于此,本次生态守护控制规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全域生态控制体系;建设成为生态格局稳固,生态环境宜居,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规划目标。

主要举措——
划定全域生态要素管控分区

      《规划》在全面对接落实正在推进的成都总规修编工作,确定市域“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总体格局。同时,基于生态功能的不同,将全域划分为四个管控分区——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绿隔区、一般生态绿隔区和城镇空间。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绿隔区对应生态格局中的“两山、两环、两网”;一般生态绿隔区对应生态格局中的“六片”。同时,本次规划特别将城市蓝线、绿线和通风廊道一并纳入本次生态守护控制规划,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管控分区的划定,将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保障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依据《规划》,已经拉开序幕的“2017成都生态守护行动”也将重点针对生态总体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生态要素开展专项督察。

分类明确生态要素控制边界

      《规划》通过坐标或自然地理边界等方式,根据管控分区的不同生态要素,明确控制边界。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通过立碑定界的方式明确控制范围,共设置界桩956个。

      重要生态绿隔区中,龙门山和龙泉山通过坐标定界明确管控边界;都市核心区生态环、双核郊野公园环通过道路、河流、绿地等明确管控边界;岷江和沱江水系网包括金马河、走马河等市域27条主要河道和重要湖泊水库,按蓝线外侧200米设置控制带;同时,为防止城镇粘连发展,规划以城市用地边界线为基准,向外拓展1-2公里范围作为控制带。

加强生态用地内的建设管控

      为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本次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管理控制按《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执行。重要生态绿隔区内建设用地总量实行减量控制,提出禁止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控制重要廊道和区域的建设用地布局,明确建设项目的安全选址要求以及“小、组、微、生”等形态控制要求。一般生态绿隔区以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明确其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提出禁止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明确建设项目的安全选址要求以及“小、组、微、生”等形态控制要求。规划也从林盘保护、生态质量、景观风貌等方面提出建设指引,进一步提升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针对大家广泛关心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雾霾问题,《规划》将在编成都新总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的一、二级通风廊道予以落实,在细化明确其管控边界的同时,还对通风廊道宽度、通风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和建筑体量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控制要求,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分区(市)县制定一图一表

      根据《规划》,为便于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次规划以行政区为单位,分区(市)县制定一图一表指导“生态守护行动”,图纸表达生态功能分区、各类管控要素和控制边界;表格明确具体控制对象、控制边界和控制要求。

专项督察——
“2017成都生态守护行动”即将启动督促整治


      有效遏制侵占生态资源的建设行为;摸清不符合规划的违法建设、违反规划进行许可及不按规划许可实施等侵占生态资源的建设行为,由市规划局牵头的“2017成都生态守护行动”已经启动,这是记者昨日获悉的。

范围:全域主要生态系统全覆盖

      此次行动依据《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将法律法规有明确保护要求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类型区和对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市域生态格局、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生态资源作为重点对象,开展“两山”(龙泉山和龙门山)区域、环城生态区、“二绕”生态环、市域水网、城市绿线、六片生态绿隔区六大专项守护行动,分类实施生态管控、治理和保护。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辖区内的生态保护工作和行政执法,对生态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查处侵占和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设立由市级相关部门组成的6个专项守护行动工作小组,按照进度安排,指导、督察、考核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台账建立、界碑设置、治理整改等工作情况。

步骤:督促整治4月1日启动

      据介绍,全市生态守护行动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3月1日至3月31日调查摸排阶段;4月1日至5月20日为督促整治阶段;5月21日至5月31日为检查考核阶段。

      按照工作部署,各区(市)县政府和管委会要对照《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按照“一停、二清、三治理”的要求,迅速行动,立即落实。从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在生态区域全面实行“三停”(暂时停止供地、停止审批、停止建设);在停止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生态规划和保护现状清理,同时加强违法建设自查;按照3个月守护行动的步骤和整治要求实施清理整顿后,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方能实施建设。

规划亮点——
通风廊道如何设置首次写入规划

      在昨天市规划局宣布的《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为我市“量身打造”的两级、多条通风廊道成为最大亮点。据悉,这是我市首次将通风廊道如何设置写入规划,其目的在于从规划层面,为城市设计出“新风系统”。

      牵头进行《规划》编制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表示,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群山环伺,特殊的地形使得成都常年风速仅为0.9米/秒,静风、弱风频率高,城市通风条件较差。因此,在风环境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首先进行了风环境模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也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为成都科学 引风 ”。

通过专题研究表明,城市带状发展走廊上各节点城市建设板块应有足够的组团绿隔,避免连片形成城市墙;外围卫星城或区域中心城市,尤其在处于中心城上风向位置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心城连片发展。同时,中心城区内规划应减少入风口的阻挡,对接市域主要通风廊道,如环城生态区大型开敞空间,在布局绿地、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时,应尽量与市域的风道衔接,成为风场向城市内部延伸的气口,构建城区内部微风廊道。

      “成都市总体规划中构建的 6+X 通风廊道,即6条一级通风廊道和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也正与此次研究成果相符,除了考虑既有风向,还充分结合了城市现状实际,结合河流、城市组团绿隔、功能性的大型开敞空间进行了设置。”“通风廊道的设计,其目的在于为城市从规划层面设置出一个 新风系统 ,这对于改善成都城市微气候具有积极意义。”汪小琦表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