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就能看见蓝天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未来两天,全国一些地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朋友们,却可能感到头痛、眼睛灼热。
据 环保 部18日通报,5月18日~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污染过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达到中度污染,短时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O3。
▲图片来源:环保部官网
O3,即臭氧,众所周知它是平流层中保护人们不受紫外线威胁的“护盾”,但到了近地面,它却是有害气体,“威力”一点不比PM2.5小。对付臭氧这个“透明杀手”已是势在必行。
观察注意到,近日,包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等地在城市大气防控中均已明确对臭氧“宣战”!
全球性大气难题
众所周知,臭氧在平流层中能阻挡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球,是非常重要的“保护伞”。但一旦到了近地面,它就变成了有害气体。
中国 环境监测 总站大气室工程师孟晓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尾气、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高温、强光辐射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这个二次污染物。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和光照加强,臭氧就可能成为首要污染物。
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杰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NOx和VOCs是它的原材料,太阳辐射量则是它的驱动力,推动形成臭氧污染物。”李杰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臭氧污染主要出现在夏季、白天的污染浓度比晚上更高。
事实上,相比PM2.5的危害,大众对“大气污染物臭氧”似乎还有些陌生。但说起上世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它作为“元凶”之一,“杀伤力”又让人记忆犹新。
公开报道显示,1955年,洛杉矶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400多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仅1950年~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直到20世纪90年代,蓝天白云才重新回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专家表示,人短暂暴露于臭氧中,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劳、恶心等不适;严重暴露于臭氧中,将影响人的呼吸道结构,明显损伤肺功能,引起炎症。
对付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仍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性的难题。
多地拉响臭氧防治警报
“臭氧污染属于二次性污染,现在发达国家的颗粒物污染比较少,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性污染控制得比较好,但二次污染防控仍需要想办法。”李杰说。
李杰表示,生成臭氧的挥发性有机物实则包含几百种有机物,“其中可能有二三十种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比较大,各个地方不一样,需要做精细的观测和研究,找出其中关键,再倒推源头是哪些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也认为,“难以捉摸”的挥发性有机物,为治理臭氧污染带来巨大挑战。
5月11日,包括唐孝炎在内的15位顶级专家在成都参加了一场关于臭氧污染防控的研讨会,为成都平原地区臭氧污染防控“把脉”。她建议,“四川需要在臭氧治理中,加大对VOCs无组织排放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氮氧化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