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光里,空气净化器行业是“看天吃饭”的,因此“雾霾经济”也时好时坏。
国内空净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起于2014年。互联网公司的进入,将这一行业推向了更广阔的大众阶层。价格战的爆发,将原来几千甚至过万的空净产品带入千元门槛之后,整个市场似乎步入了爆发期。
但随着国家对雾霾根源的大力治理,从去年开始雾霾的出现已经不算频繁,空净行业也就陷入了低潮期,但仍有后来者不断进入,其中不乏锤子、墨迹天气这样的创业公司。他们在图谋什么?或者说整个空净行业又在图谋什么?
雾霾少了=室内空气质量好?
2015年,柴静的《苍穹之下》全网走红。让国人迅速对雾霾生出了恐惧之心,于是空净产品在这种恐惧之下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教育了市场,销量也随之爆发。根据奥威云网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净化器销售数量就超过了 2015全年。
但高速增长的市场也暗藏隐患,雾霾治理已经被提上日程,治理行动也逐步展开,而接下来留给空净行业的难题就是,一旦雾霾少了,整个行业该如何继续?
这并非危言耸听。
以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为58μg/m3,完成了2013年政府定下的目标。其余地区,为了实现当初的目标也可谓不遗余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快速推进,建筑、高能耗产业限量开工生产,极端天气车辆限行等举措不胜枚举,朋友圈此起彼伏晒“蓝天”更是在验证雾霾似乎真的变少了。
“靠天吃饭”的空净行业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事实上,我们要先厘清一些问题,雾霾少了是否等于空气质量好了?室内空气质量跟室外雾霾程度,是不是一码事儿?
其实不然。首先,雾霾治理并非短期能见成效。我国能源结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虽然国家已经将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从70%降到现在的66%,但想再继续降低,恐怕非一日之功可完成。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雾霾也难以治好。
另外,2017年雾霾减少恐怕也仅仅是局部问题得到改善。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局部治理比整体治理更容易,但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的雾霾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空气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如果讨论室内空气问题,雾霾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造成室内空气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装修材料和家具释放的甲醛、苯系物、TVOC、氨气、氡等,次之还有吸烟做饭等带来的烟雾颗粒,夜间通风不畅造成的二氧化碳超标等等。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国内空净产品的销量正因雾霾减少而下滑。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7年Q4,北京地区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同比下滑了57.6%,为全国下滑幅度最大的区域。而在2017年一季度,北京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同比增幅还高达116.6%。
对于空净厂商而言,如何从洗牌之后的形势中突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后雾霾时代下,谁能率先洞察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净化设备必将助其率先抢占先机。
下一个消费点在哪?
后雾霾时代 专业级细分市场成趋势
空气净化器并非只除雾霾。甲醛、油烟、二氧化碳、TOVC、异味等,都是空气净化器的处理对象。而这些使用场景对于用户心智的触达,或许还需要一部像《苍穹之下》的片子,才能迅速完成用户引导。
《苍穹之下》不可复制。但好消息是,伴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势头不断上涨,用户对于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需求日益迫切。有业内专家认为,空气净化器行业正向智能化和高端化趋势发展。大数据显示,80%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具有空气净化检测、换滤芯提醒等功能的产品。
同时,从2016年3月起,鱼龙混杂的空净市场有了国家标准。随着《空气净化器 GB/T18801-2015》标准正式实施,规范了空气净化器的四项核心指标:CADR(洁净空气量)、CCM(累计净化量)、能效等级及噪音标准。
虽然新国标对空气净化器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但目前大多制造商都仅报告洁净空气输送速率或CADR。
消费者不知道的是,CADR只表示新的空气净化器使用前20分钟内的空气净化性能。这意味着,大部分厂商都不会告诉你,他们的空气净化器在使用后数天,数周和数月的表现将如何。
许多厂商通过使用低容量,低成本的滤芯,牺牲空气净化的长期性能,来优化CADR测试前20分钟内的性能。这些滤芯通常在新的时候表现良好,但很快就会饱和。
而新国标中首次引入的另一项标准——CCM(累计净化量),检测的则是空气净化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效表现将是如何。CCM数值越高,滤网“报废”前能够消除的颗粒物或甲醛的数量就越大,滤芯的寿命越长,空气净化器整体性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就越好。
随着国人对空气质量的认知变化,以及市场规范性的提高,空净市场仍然存在巨大潜力。《中国环境电器消费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国外已经普及的空气净化器,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普及率甚至都还不到15℅。可以说,这个蓝海市场的竞争,在抗雾霾斗争之后,也才真正进入了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