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气新、蓝天常在是大众的共同期待,但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9月7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闫世东在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空气——气候——健康科普活动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2022年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每年仅三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当天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第五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今年的主题为“现在投资清洁空气”。对此,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次区域仍然是全球空气污染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空气污染也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显示,PM2.5暴露导致的健康损害货币化成本接近甚至超过这些国家GDP的10%。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投资清洁空气,在亚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也意味着投资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社会福祉提升。”
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的“一微克蓝”是中国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而这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2年,我国修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纳入了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细颗粒物(PM2.5)等关键污染物浓度限值指标,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是中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
在2018年出台的《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再次进行了全面部署;时至2023年,国务院出台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做了调整,坚持PM2.5改善为主线,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从2012年底,我国修订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接下来的十年间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包括‘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关键政策,我国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与健康息息相关的PM2.5暴露浓度快速下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等媒体。
“中国在过去10余年已经做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我们成为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国家的同时,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鼓舞了更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希望能够走这样的路径。”万薇表示,希望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把中国的经验、技术出海带到更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不仅为北京和中国的蓝天做贡献,也为亚洲的蓝天做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表示,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环境风险,也是可避免的全球主要疾病负担来源之一。过去十余年,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收益,包括预期寿命的增加、健康风险的减少、医疗开支的节约等方方面面。展望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雄心和减排行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可以促成健康风险管理的升级。
与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仍有距离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加严空气质量目标值和标准,收紧PM2.5等关键大气污染物的限值,将PM2.5的年均目标值从10微克/立方米下调到了5微克/立方米。
我国何时能达到PM2.5平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呢?薛涛表示,有碳减排相关专家做了一个很详细的测算,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预计全国PM2.5年均浓度能达到8微克/立方米左右,逼近WHO的指导值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他也指出,WHO修改标准的背后是受公众健康因素驱动。随着全球范围内空气质量都在向好,能够观察到在污染浓度更低情景下的PM2.5变化是否持续影响健康。对于中国而言,在当前已取得积极健康效益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以确定空气质量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中国标准和WHO指导值之间不仅是数字上的差距,WHO指导值是否适用于我国的标准制定,也还有很多科学难题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