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天威保变 信心十足挺进风能

   2006-07-24 16070
核心提示:——访天威保变董事长丁强6月9日,G天威(600550)宣布成功定向增发股票3500万股,共募集资金6.16亿元人民币,
——访天威保变董事长丁强

6月9日,G天威(600550)宣布成功定向增发股票3500万股,共募集资金6.16亿元人民币,其中2.5亿元将投资风力发电项目。

对于当前炙手可热的风能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重磅炸弹。

不久前,本报记者约访了G天威的掌门人——公司董事长丁强。

理性投入到非理性的市场

记者:今年上半年,天威有一系列的大动作,这些都引起了股民的强烈关注。

现在在股民中还有广泛影响的是今年6月9日,天威对外宣布成功定向增发股票3500万股,共募集到资金6.16亿元人民币,其中2.5亿元将投资风力发电项目。这对于广大股民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强烈的冲击波。

我们注意到,公司今年已经在保定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天威保变的全资子公司。那么天威是什么时候开始运作风电项目的?

丁强:风电科技公司成立是在今年年初,但运作风电项目就早了。

早在2002年底,我们天威集团提出了“三步走、翻两番”战略,其中把从2006年到2010年作为第二步,“实现天威集团由变压器专业化公司向输变电集团转变,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积极开拓第二个支柱性产业。”

当时,我们已经把新能源项目确定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当时,我们就着手有关风电项目的运作了。

只不过,当时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还不太明朗,有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而这一领域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非常强,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加大,才暂时没有上风电这个项目。

记者:据说,天威在2003年就曾经跟一家国外风电公司有接触,此信息是否准确?如果准确,后来怎么没有合作成功?

丁强:是有这么回事。

当时跟荷兰一家公司谈风电技术转让合资,2004年完成了技术核准,如果当时进行合作,价格不到100万元。但后来这家企业被日本的一家企业收购,公司与其难以继续合作,项目最后没能成功。

记者:那么,现在是否具备了上风电的条件?

丁强:现在无论是国家的政策环境,还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都是上风电的最佳时机。

今年1月1日,国家《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即将发布。

有消息透露,《规划》要求,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占总电力装机容量的30%以上。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而到202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则分别要达到3015万千瓦、180万千瓦。而当前,我国大型并网风电和小型并网风电的装机总容量仅为129.6千瓦,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大的商机。

探索技术引进新模式

记者:现在新能源板块广受股民注目,备受社会关注,也受到了好多上市公司的关注,他们纷纷投资新能源板块,风电产业中,已有G金山、G湘电、G特变等介入。统计数字显示,《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先后有20多家企业介入风电设备领域,有评论说,目前的风电设备领域已经发展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条件下对天威进入风电产业,有什么影响?

丁强:是的,是急速放大的风电市场前景和商机,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风电设备产业“淘金”,使当前风电设备市场“炙手可热”,也使国内风电市场的发展失去了理性。

当前,我国还不掌握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更多的企业介入风电设备市场,使一些外国风电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待价而沽”;而国内的公司为了吸引国外的风电技术,也纷纷抬高价格,从而使目前的风电技术引进价格高得“不可理喻”。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状态,无疑提高了天威进入风电市场的“门槛”。

记者:那么,天威如何掌握这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是同样方式的引进,还是另作他图?

丁强:天威不会参与到高价引进技术的企业行列中去,天威要走的是一条自主研发风电知识产权的道路。

目前,我们中国的风机设计市场缺乏的不仅仅是技术,还缺乏相应的风机知识和人才。

最近,我们与英国GH公司签署了三年协议,联合研发相关的风电技术。我们准备用1年半到2年的时间,来拿出样机。

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的1204号文件,这个文件对风电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指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

丁强:这个文件很及时,对于天威人来说也是鼓励。我们国家是鼓励风电设备技术自主创新的。

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记者:我们知道,目前的天威保变是1958年成立的保定变压器厂通过改制演变而来的,成立4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做变压器及其配套产品。那么公司在进入新能源产业以来,你感觉有什么困难?毕竟变压器是传统产业,技术已经成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是一个新兴产业,有些关键技术,我们国家还不掌握。

丁强:没什么困难,只要有一颗肯学习的心,肯不耻下问。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能源产业,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肯学习,很快就能熟悉起来。熟悉了,一切都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记者:你是天威的一名老职工,从入厂做一名普通工人开始,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等职务,一步一步成为公司领导的。1999年4月,你开始担任天威集团和天威保变公司的董事长。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公司的核心人物,这种心态是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丁强: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记者:采访公司一些中层干部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隔几天遇到你,他们就会从你那里听到一些新词汇、理念和想法,他们会对你产生敬意,认为你又在为公司的发展琢磨新的事情了。

丁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记者:是不是这也就意味着“不安分”?

丁强:“不安分”没什么不好。

记者:是的,我们知道,正是由于“不安分”,在当工人的时候,你自学了电大课程,后来由又读了研究生;正是“不安分”,才推动公司上市;正是“不安分”,在公司成为变压器行业老大时,又开始进军新能源产业。

我们在职工中采访得知,早在你担任公司绝缘车间主任时,就被职工发现你的“不安分”苗头来了。
丁强:什么“苗头”?

记者:他们说,当时你就在不断地“琢磨事”,比如组织职工,把车间的木材下脚料作成办公桌椅,不断组织职工学习和培训,搞一些业务竞赛。

丁强:这些事情都过去很多年了。

记者:那么,当前来说,你觉得公司进入风电产业,你在什么方面还欠缺,或者说,公司在什么方面还存在缺陷?

丁强:我们当前缺乏的就是风电的核心技术,也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我在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所费的时间比较多。

我们希望与相关的技术方达成合作,联合开发、联合设计,组织员工到国外培训,既解决了技术问题,也可以解决人才问题,这恰恰是那些直接引进技术的方式所不能解决的。

我期待着公司能与国外公司顺利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拿出产品样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