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球资本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莫过于施正荣及其领导的尚德电力,他们演绎的财富故事不仅让投资者分享到其成长的快乐,也足以让国人在海外市场扬眉吐气了一把。但我们相信,这仅仅是新能源创富神话的冰山一角。
兴起于70年代的风电技术,在过去20多年中迅速成长,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除水力发电外技术最成熟的发电方式之一。目前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使得其成为可再生能源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超到20%。
这一轮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兴起有别于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替代能源热潮,那时替代能源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油价。本次热潮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成本大幅降低。从风电来看,上世纪80年代风电成本大约在0.38美元/千瓦时,现在成本下降到0.03-0.06美元/千瓦时,接近煤发电的成本;其次,经济的强劲增长使环境问题激增,公众环保意识增强,政府面临压力下采取各种举措如资金援助、保护性电价、税收优惠等,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均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容量目标,BTW预测未来5年全球风电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320亿美元。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风力发电能力达到3000万千瓦,倘若按照目前每千瓦装机容量投资7000元计算,未来15年中国风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毫无疑问,未来风电领域存在巨大的机会,究竟谁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分享风电业的繁荣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风电设备系统属于较为复杂的系统,单个厂商无法承担整套发电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组装。从叶片到风机到电控系统,均牵涉较为复杂的工艺和制造流程,同时要求设备在变化剧烈的环境中长时间无故障运行。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能够理解目前国际风电设备市场基本为国际风电巨头所垄断的格局。
风电市场近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国外的风电制造商纷纷在中国建厂,丹麦的VESTAS、西班牙的GAMESA和印度的Suzlon在天津建厂,美国的GE Wind在沈阳建厂,这四家巨头在中国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300万千瓦。目前国外风电设备巨头来华建厂的主要运营模式是独资建厂,技术完全转移尚需时间。而国内风电设备产业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和制造经验的缺乏。但我们相信,这种制造转移的趋势有利于中国未来成为风电制造的基地,以天津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地区有望成为风电产业集聚的中心。
在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基础上,中国未来有望成为风电大国,目前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为风电建立了发展的良好土壤。中国的制造水平和成本优势也将有助于中国风电设备企业成为国际风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通风设备网:http://www.tfs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