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仍呈整理格局,大量品牌继续消失。刚刚过去的2006冷冻年度(2005年8月到今年7月底),对于空调行业来说,是一个“灾年”。据了解,这期间,家用空调行业共计销售空调5270.7万台,较去年同期下跌0.39%,其中外销空调2790.71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7.45%,而内销则实现2479.99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7.94%;生产空调5197.4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50%;整个年度尤其是后几个月,企业没有盲目生产,没有形成新的库存,库存共计629.51万台,下降了10.43%。
2006冷冻年度空调行业可谓“双灾临门”:一是天公不作美,二是生产成本增大。空调业“靠天吃饭”,但苏宁相关数据显示,本年度37℃以上的空调热销天数仅为去年的1/5,26℃以下的空调滞销天数却是去年的2倍多。今夏全国多数地区断断续续的阴雨天气使空调行业始终没有掀起销售高潮。此外,原材料上涨压力明显大于往年,曾迫使企业在半年内3次宣布涨价。
然而,空调“灾年”对于强势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个机会:曾断绝与国美合作的格力空调业绩增长令业界震惊,其内销增长近20%,出口增长更高达8成。除格力外,海尔、美的等也在逆境中有所增长。据华泰证券研究员张洪道分析,这些强势品牌的增长是去年战略调整的结果。从去年开始,美的、格力、志高等都纷纷宣布将业务向三、四级市场渗透,并积极自建渠道;海尔、格力、志高还掀起服务竞争的态势。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等一级品牌积极推出高端产品,与国外品牌的高端产品平分秋色,奠定了2006冷冻年一级品牌继续雄踞市场的坚实基础。
除却练“内功”,张洪道表示,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空调业新的竞争力所在。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的原材料成本上涨、贸易壁垒冲击等只是空调业“寒冬”的表面原因,同质化严重、缺乏产品创新引发的产品附加值过低,才是今年空调业出现全行业危机的主因。确实,10多年来,国内空调企业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引进或创新尝试,发挥本土化营销、廉价劳动力成本、规模化扩张等优势,在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品牌价值、核心技术掌握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0多年来,一轮紧接一轮、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价格战、扩张战,使得空调企业没有资金和精力进行技术研发。而同质化产品只能继续进行价格战、规模战。这个恶性怪圈在原材料涨价和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下显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空调的技术变革,突破口在于压缩机、制冷剂等关键环节上,而这些技术无一例外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所以说空调行业窘境并非偶然,只是行业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张洪道指出,中国空调业正处于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过渡的时期,属于追赶型的发展中产业,自主创新将成为其赶超跨国企业的重要出路之一。
通风设备网:http://www.tfs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