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三大因素撬动空调格局两极分化

   2006-11-22 10050
核心提示:  对于一个行业而言,理想而规范的市场竞争格局应当是“金字塔”结构,即行业呈现一二三等级分明的企业排列方式,等级越高,企

  对于一个行业而言,理想而规范的市场竞争格局应当是“金字塔”结构,即行业呈现一二三等级分明的企业排列方式,等级越高,企业数量越少,实力越大。但是,对于家电行业而言,无论是之前彩电领域的重组洗牌,还是眼下空调领域正在上演的重组,都没能实现市场格局“金字塔”构造,相反却实现了两极分化,即人们日常所常用的一个定律“马太效应”,大的更强,小的更弱。

  格力、美的、海尔三军领跑的地位十分巩固,发展势头迅猛。而华凌、扬子、新飞、双鹿等企业则沦陷为区域小品牌,发展空间不明。尽管志高、格兰仕、海信、科龙等企业厚积薄发,具备了领导者潜力,但仍在寻找着“做大做强”跻身大品牌之列的突破口。

  造成目前这种格局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以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化竞争过度;第二、消费习性所致;第三、持续价格战消耗。

  市场化竞争过度

  与国内其它很多产业相比,家电,特别是空调市场的竞争,从发展之初就处于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竞争状态下。因此,也就出现了,在空调行业发展之初,技术、品牌占据优势的日资企业,如松下、三菱电机、夏普等品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着国内空调市场的发展走势。

  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如海尔、格力、春兰、科龙等品牌则通过模仿学习、革新创造,很快就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后来者居上,从而成功突破了日资品牌独揽市场的格局。

  今天,国内空调企业已经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日资企业则成为昨日黄花,韩资企业LG、三星等在中国市场上更是昙花一现。欧美企业,如开利、伊莱克斯等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上,饱受国内对手在价格、成本、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挤压,始终无法挤身行业主流品牌之列。

  国内企业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得已迅速地崛起,正是得益于国家对于空调市场的放开。相对于彩电领域在发展之初,受到了国家在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多数均是国有企业。空调企业在发展之初,国家既没有明确的优惠支持,也没有政策上的限制条件。于是,空调业的发展呈现出“天高任鸟飞”的空前繁荣景象。国有资本、民营个体、国外资本纷纷进军空调业,大大活跃了市场竞争,也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成熟度,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升级转变,从萌芽、成长、发展、成熟期,不过短短二十年时间。

  正因为市场的开放,才没有导致由政府优惠政策扶持而出现的“规模大、实力弱”的国有企业畸形,也没有出现受地方政府保护恩惠的区域性中型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调节,逐步形成了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行业巨头,以及在不断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大做强的小企业。

  消费习性所致

  空调产品不同于其它。首先,它属于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很强。其次,它经历了从奢侈消费品向大众消费品的过渡和演变。再者,它素来有“三分质量七分服务”之说,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要求较高。

  对于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像空调这样使用寿命长达8-10年的产品而言,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品牌背后折射出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势的优势,因此空调消费更讲究品牌化。特别是在经历了价格战的阵痛后,消费者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品牌的依赖性。同时,受制于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可能认知和记忆更多的品牌。因此,空调业的大品牌只能保持在3-5个左右。

  另外,国内独特的“城乡市场二元化”结构,也给许多小企业的发展保留了空间。特别是在一些乡镇市场上,受制于产品的耐用性,除了品牌,更多的还会关注价格。因此,许多小企业通过低成本运作的价格优势,在一些乡镇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多年前,当空调还是奢侈消费品时,集中了国内最高端的消费群体,也培养了这类消费群体的习惯,关注产品本身的内在功能和品质、享受品牌带来的社会地位提升和价值增值。因此,这给许多大品牌,特别是一些日韩、欧美等国家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和份额。

  眼下,空调已经演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这一块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也广阔,属于中国最主流、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安于空调带来的生活品质的变化,但是更考虑空调的实用价值。因此,他们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空间。更为一些大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空调服务的特性多年来一直传承。一方面,空调销售之后的重要环节便是安装等服务措施是否配套和支持,这将影响到空调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空调作为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的产品,服务力量的强弱往往成为企业销量越大越小的分水岭。旺季时,规模大的企业,服务网络建设完善,销量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规模小的企业,服务网点不健全,进一步限制了其销量的提升。

  持续价格战消耗

  价格战在国内许多领域和市场竞争中都在不断上演。而唯有空调行业的价格战最为壮观和激烈。两个例子最具代表性:从2001年到2004年间,国内空调业的平均利润直线下滑,降幅达50%以上。同期,空调企业的数量却从最高峰时期的近500家减少到不足100家。国内主流品牌一匹空调的价格从2001年的2000多元,到2003年,售价跌破千元,最低至666元。乐华甚至打出了“空调白菜价”的口号。

  经营利润的持续大幅下滑,给空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价格战在推动了行业的全面发展、快速普及的同时,也掀起了行业重组洗牌的大幕。乐华、迎燕、东洋、天元、先科等企业,无一不是因为身隐价格战泥潭后,而被资金链断裂事件所拖累致死。而澳柯玛、古桥等企业却是因为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不足以支撑或满足企业的盈利目标,从而退出空调业转投他行。

  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对所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竞争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2004年以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空调市场上一度沉静的可怕,千元以下的特价机基本绝迹。这实际上已经充分拉开了空调企业的重组洗牌大幕。万古不变的道理却是,大企业通过价格战,尽管利润遭遇了下滑的挑战,但以透支未来发展利润为代价,还是达到了淘汰竞争对手和同行的目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和集中。于是同时,实力较弱的企业,无论是被动或是主动参与价格战,自身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得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挑战,只能以收缩、调整为主题,进行休养生息、积累力量。因此,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差距被时间进一步放大。

  于是,当今年许多空调企业面临着铜等原材料的持续暴涨,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还是采取了自发式的统一涨价策略,无疑是一种新的变化。但是,多年来受制于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的理论影响,许多企业在自身盈利并不具备条件的背景下,仍然大胆而盲目的展开了降价促销,参与到价格战中去。显然,这是荒诞而无知的。

  因此,透过今年企业的统一涨价,我们应该认识到,价格走势只受生产成本所左右,其它外界的一切信息都是在误导。但是,在之前,价格战却让许多企业失去了确立行业中间力量地位的实力和时间。

                                                                 互联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