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建筑就是空间,是人为创造的一种环境,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建筑具有时空性、功能性、技术经济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在远古的巢居、穴居时代,建筑的基本功能是防卫、御寒和遮风避雨。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建筑的演进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采取措施、改善人造空间环境质量、展示建筑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通风技术于建筑演进史中也不例外。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它的“防”与“用”,能工巧匠(建筑师)们经历了两个漫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通过建筑设计和建造而反映在建筑风格中。一是有效地抵御风害的侵扰,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风,从而为世界建筑史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在风害严重的地区,建筑表现形式对风是以“防”为主的。如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大雨少,人们因地制宜地开挖窑洞,构建舒适居住环境。在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风沙大,当地居民采用高厚土筑墙、黄土屋面、房间围绕内院布置、窗向庭内开。这种形式的建筑具有御寒、保温、防风沙的特点,适应了当地干寒的气候条件。这些建筑对风的策略主要是防御。
在风和日丽的湿热地区,建筑的表现形式对风是以“用”为主的。如云南地区,气候多雨湿热,民居建筑多以竹木结构建造,底层架空、四面通透,坡度较陡的屋面开窗,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风,使居室阴凉、避免潮湿。江淮一带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以挑檐回廊、简约通透为特征的,以便自然风被最大限度的利用。
人类智慧巧夺天工,在建筑形式的演进中我们不难领悟到其中奥妙。如华北地区,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习习,而夏季多以东南风为主,故而当地建筑以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为主。冬季有效地抵御了西北寒流,夏季很好地利用了自然风,堪称对自然风“防”、“用”结合的典范。
对于自然风从被动的“用”,发展到主动的“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数千年来,祖辈们摸索出来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建筑“风水”理论,是通过选择建筑朝向主动利用自然风的智慧结晶。招风斗、招风塔一直是东方古老建筑利用自然风的经典代表之一,这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自然通风原理,不正是当代建筑师们还在广泛运用的吗?——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法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然而,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空调技术的普及和完善,人类开始对通风从以往的“防”与“用”,发展到更加主动的“控”,这是通风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随着建筑高层化、大体量化趋势日盛,密闭性建筑倾向严重,导致建筑自然通风逐渐受冷落。但与此同时,伴随“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出现,空调能耗的迅速增加,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能源费用的持续攀升,全世界范围内悄然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的革命浪潮,建筑师和设备师们又重新重视对建筑通风的研究,导致建筑自然通风受到热捧。
建筑通风从无到有、由有到盛、由盛到衰、再由衰而盛,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这一矛盾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建筑通风技术的原则是在人类长期建筑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在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中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它并非某一地域的特定技术。能工巧匠(建筑师)们围绕解决建筑与居室环境、大自然的矛盾,而对建筑通风问题采取“防、控、用”应变策略,为世界建筑史谱写了一曲凝固的乐章。与社会发展相似,通风技术的认识也是在曲折往复中发展的;伴随中央空调兴盛对通风矛盾的偏颇认识给予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而当代建筑面临前所未有的能耗矛盾,在没有全面辨析通风与舒适、卫生、能耗的矛盾关系、分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贸然提出“做好通风就节能”,或通风是某一地域的“关键节能技术”,难免会将建筑节能领域引入混乱的认识误区,或对建筑节能工作产生方向性的误导。建筑演进过程中对古老而年轻的通风技术采取的“防、控、用”矛盾控制方略,定可给当代建筑师和设备师以很好的启发。
来源:重庆大学 龙恩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