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松下·万宝在中国第5000万台空调压缩机下线的同时,其总经理藤原慎二宣布今年12月松下位于日本甲府的工厂产能也将转移到广州基地,同时马来西亚面向台湾、印度市场的压缩机业务也将转移至此。
与此同时,长虹与台湾东元在四川绵阳合资的产能为280万套的空调压缩机项目上月底已正式启动,格力凌达压缩机的产能也将从目前的400万台提高到800万台,国内空调企业快速向上游压缩机的加大投资,意味着上海日立、广州松下和顺德美芝等3家日系空调压缩机企业操控国内压缩机行业的局面得到改变。
压缩机中日对抗
国内空调企业进军压缩机领域的努力在2007年开始进入新的高潮,这方面美的走到了前面。
在从陷入困境的万家乐手中拿到美芝500万台的空调压缩机产能后,2005年4月美的又与东芝开利合资建立了300万套产能的高端压缩机工厂,根据美的电器(000527.SZ)2006年的年报,美芝空调压缩机的销量达到955万台,位居行业第一。
与此同时,海立、三菱的空调压缩机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2006冷年海立压缩机总产量约为850万台,比上年同期下降10%以上;三菱则只实现了500万套的产量,没能完成600万套的目标。
广州松下也延续了连续两年的停滞不前,在刚刚结束的2006松下财政年度中,其在广州的工厂实现了808万台的产量,中国空调企业进军上游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于日本压缩机企业的整体低迷,上海日立有关人士表示:“除了2006年中国国内市场和欧洲出口市场同时低迷外,中国本土空调企业进军空调压缩机,使得日本企业在小1匹、1匹等中低端市场流失了不小的份额。”
据了解,美芝压缩机业务2006年实现销售额33.29亿元,其中接近一半为美的空调自用,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只有30%,作为美的此前最大的压缩机供应商,上海日立为此至少损失了10%的市场。
无独有偶,美的行为引起了更多国内企业的效仿,经过一年的调整,2006年格力电器从集团收购的凌达压缩机实现了400万套的年产能、9亿元的销售额和4000多万元的净利润,虽然凌达的产品依然以低端的窗机用0.75匹、小1匹压缩机为主,但这些产品成为格力2006年近400万台出口空调的主力。
格力的努力也让此前其压缩机供应商三菱和庆安损失很大,格力电器去年还做出了投资6亿元扩大压缩机产能至800万台的计划,在2007年4月底完成向10家核心经销商的减持后,空调压缩机项目的资金也基本到位,这让日本的压缩机厂家感到更加的痛苦。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表示:“虽然在技术上我国的压缩机短期内难以赶上日本,但是在中低端市场格力等中国企业必须进入,只有站稳了脚跟才有可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空调领域,自己生产压缩机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更高的毛利率。”
据悉,目前美的和格力的毛利率都在20%左右,是国内空调企业中最高的。
在两大巨头的带动下,国内企业进军压缩机的势头在2006年短暂停滞后,2007年重新进入新的高潮,此前一度传出要退出压缩机项目的四川长虹,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资金到位最后时刻(4月10日)完成了资金到位。
负责该项目的四川长虹东元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繁亿表示:“经历了2006年的市场下降、市场论证和土地政策变更后,2007年空调压缩机的需求重新供不应求,我们这次投资的压缩机两条生产线总产能为280万套/年,总投资4亿元(四川长虹75%,东元25%),主要供应长虹和武汉以西的空调企业。”
此外,作为国内空调三甲的海尔也开始吸引台湾企业到青岛投资设立压缩机工厂,台湾声宝集团旗下的瑞智精密2006年就斥资近千万美元,在山东青岛兴建第一条年产200万台空调压缩机生产线,瑞智甚至计划分三期将产能扩至600万台。
而为了满足海尔、海信等华北空调企业的需求,在与长虹合资的同时,台湾东元集团也选在青岛建立压缩机生产厂,与中钢集团合资17.5亿元,计划建3条年产380万台的生产线。
此外,TCL、格兰仕等国内空调企业的100万套左右规模的压缩机基地也已建成,而志高空调也酝酿在完成香港上市后与三菱合资建设自己的压缩机工厂,截到2006年底国内压缩机的总产能达到7000万套,而同期国内空调产量则在5000万台左右,压缩机供过于求的局面非常明显。
日企转型高端
随着新一轮压缩机投资热潮的到来,以及日本企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压缩机的产能,国内空调压缩机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会更加突出。
虽然有松下空调自身200万套的需求支撑,但是松下在中国市场还是面临着美芝等的激烈竞争,美芝2006年为除美的之外的国内空调企业供应了近500万套压缩机,特别是中低端市场,美芝已经成为最大的供应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松下等依然延续其向中国转移产能的既定思路,记者了解到,在松下2006年财政年度总共1851万台的产量中,来自中国广州和杭州的基地分别贡献了808万套和142万套,马来西亚工厂则生产了632万套,日本草津和甲府的两家工厂则只有105万套和162万套,中国基地本来已经是其最大的生产基地。
藤原慎二甚至表示,从1995年开始只用了12年时间松下的压缩机就在中国实现了5000万套的下线,而在日本这一数字用了30多年,然而松下接下来要想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产能看起来难度比较大。
除了中国空调企业进军压缩机外,松下本身也在进行着调整,其甲府工厂的200万套产能从今年8月开始将向广州转移,到12月份全部完成,这中间包括部分高附加值的产能,如面向日本市场的变频空调压缩机、除湿机、洗衣机干衣机上的小型压缩机,还有使用新型制冷剂的空调压缩机。
马来西亚工厂转移的产能也达到50万套/年,在这样的基础上,藤原慎二表示:"广州松下将保持800-900套的年产量,在保持中低端产品份额稳定的基础上,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
由此可见,松下等日本企业并不愿意放弃中低端产品市场,藤原慎二表示:"以1匹、小1匹为主的中低端产品占据了市场需求的50%左右,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放弃这块支撑我们业绩的基础,松下会通过差异化竞争的方式来保持我们的优势。"
在松下看来,很多高端产品国内的压缩机企业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双方还将保持着良好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松下还做出了向汽车空调领域扩张的态势,广州松下目前的汽车空调压缩机保持了20万套左右的产量,今后将希望使其增长到50万套以上。
据奥尔威咨询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空调压缩机产量达到566万台,同比增长52.6%,但是松下还面临包括美国伟世通、日本丰田在内的众多专业汽车空调压缩机企业的挑战。
此外,广州松下还非常看好出口市场,虽然2006年其直接出口只有25万套,但加上自有品牌整机的出口合计占其产量的40%,随着欧洲市场2007年冷冻年度的复苏,松下的出口有望打开局面。
虽然有了很多的应对措施,但是松下等日本压缩机企业还是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国内空调压缩机市场供过于求的困境可能越来越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