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风电设备:风起云涌 是机会还是风险?

   2007-07-25 8640
核心提示:           欧洲引领全球风电市场。截止到2005年底,欧洲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
 
         欧洲引领全球风电市场。截止到2005年底,欧洲风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050万千瓦,占全球总容量的69%,提供了欧洲近3%的电力,提前5年实现了欧盟委员会2010年4000万千瓦的目标。伴随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欧洲为代表的风电开发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也是风电设备研究和制造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以Vestas、Gamesa、Enercon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逐步确立了全球的领先优势,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风电发展提速。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进行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另外,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共计约10亿kW,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都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政府也推出了种种的优惠措施推动国内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2003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仅有56.7万千瓦,年新增装机不足10万千瓦。2004年是我国风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加快,2004~2006年的同比增幅都超过100%。2006年我国总装机容量达到259.9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33.4万千瓦,新增装机数大约是2005年总装机容量的2.5倍。

    中国风电发展将呈现四大新趋势。(1)行业趋势:景气度远超预期。从各地区和主要发电集团的规划看,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可能远远超过500万千瓦,“十二五”规划原定3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规模也将被大幅突破。(2)市场趋势:竞争加剧,机会与风险并存。我国至少有20家以上企业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风电设备领域,行业竞争将明显加剧。(3)设备趋势:单机大容量、变桨矩、变速恒频、直驱式的国际化趋势是主要方向。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总体水平不高,国际化成必然趋势。(4)外资趋势:作用将发生变化。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政策,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设备出口转向三种新的模式。

    投资策略:关注四点机会。(1)、关注行业景气背景下的交易机会:用券商股的思路投资风电设备板块;(2)、关注重组公司的超预期机会:银星能源的黑马故事;(3)、关注有望成为龙头公司的价值性机会:东方电机(67.75,0.10,0.15%)的机会较大;(4)、关注基本面动态机会:湘电股份(34.40,0.31,0.91%)值得期待。

    一、欧洲引领全球风电业

    1、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风能市场再创纪录,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较2005年新增装机1176.9万千瓦增长27%。截止2006年,全球风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接近750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了20%。

    2、欧洲引领全球风电发展

    目前,欧洲仍然是风能发电最大的市场,风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截止到2005年底,其总装机容量超过4050万千瓦,占全球总容量的69%,提供了欧洲近3%的电力,提前5年实现了欧盟委员会2010年4000万千瓦的目标。

    2006年,欧洲风电装机容量再创新高。2006年欧洲风电装机容量新增7588兆瓦,总价值90亿欧元,较2005年增长了23%。

    根据欧洲统计局的资料,目前,风力发电的发电量已占到了欧洲总发电量的3%以上,其中,丹麦风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量的23%,德国和西班牙为13%和12%。

    德国风能利用仍居全球之首,2005年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842.8万千瓦,西班牙、美国等都在1000万千瓦左右,印度和丹麦均超过了300万千瓦,意大利、英国、荷兰、中国、日本和葡萄牙等的装机容量均已超过100万千瓦。

    另外,从各国的发展速度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2005年新增容量最大的是美国的243.1万千瓦,德国的180.8万千瓦位居其次、西班牙和印度都在150万千瓦左右,葡萄牙和中国均在50万千瓦左右,分列位第五和第六位。

    从全球风电发展的格局看,除了欧洲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外,亚洲、非洲等其他地区的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球风电占所耗能源的比重仍相当低,比例大概在0.5%,后续发展的空间很大。

    3、政策扶持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德国作为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Enercon、Nordex、Repower、Fuhrlander等大型企业都诞生在德国,其发展的模式具有全球代表性。政策支持成为风电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又包括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两个方面。

    (1)具体政策

    主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返还、国际性援助、项目贷款等手段,对技术开发给予资金、税收、市场等方面的优惠,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在美国、西班牙、丹麦等风电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也有本地化要求、特许权制度等其他一些鼓励政策。

    4、竞争格局趋向稳定

    伴随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欧洲为代表的风电开发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也是风电设备研究和制造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以Vestas、Gamesa、Enercon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逐步确立了全球的领先优势,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

    近年来,虽然也有包括印度的SUZLON公司等快速成长,但并没有改变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相对而言,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是稳定格局中最大的变化。

    譬如,西班牙的Gamesa在2003中期购并其国内主要对手MADETecnologias,其风机市场版图得以快速增加,包括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地。

    西门子在2004年10月购并了丹麦BonusEnergy后,在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5%。随后,西门子集团又购并了德国FlenderHoldingGmbH,以强化它风能技术的硬设备。Winergy占有全球40%风机组齿轮箱市场,主要客户为西门子、WindPower、Repower、Suzlon、GE及Vestas等风机大厂。

    Vestas公司自收购其主要竞争对手NEG-Micon后,其在中国市场份额也迅速提高,已接近30%。

    对比2004年和2001年的数据,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0年,前五名的累计市场占有率为66.3%,而2004年提高到了85.7%。另一方面,优势企业的优势进一步突出。Vestas在2004年的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19.1%提高34.1%,优势更加明显。

    另外,Gamesa的提高比例也提高了超过了10个百分点,Enercon也呈现稳步提高态势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兼并、重组等事项在国际优势企业之间仍会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延续,但总体的稳定格局有望延续。

    二、我国风电发展现状

    1、资源储备丰富

    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进行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另外,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共计约10亿kW。

    如果陆上风电年上网电量按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5000亿千瓦时电量,海上风电年上网电量按等效满负荷25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1.8万亿千瓦时电量,合计2.3万亿千瓦时电量,大约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电力需求量。

    (1)北部地区风能分布带。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km宽的地带。三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风电场,但是当地电网容量较小,限制了风电的规模,而且距离负荷中心远,需要长距离输电。

    (2)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分布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km宽的地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加上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接入系统方便,与水电具有较好的季节互补性。然而沿海岸的土地大部份已开发成水产养殖场或建成防护林带,可以安装风电机组的土地面积有限。

    (3)内陆风能分布带。在内陆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4)海上风能分布带。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东部沿海水深2m到15m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m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kW,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将来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

    2、政策扶持推动行业发展

    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都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政府也推出了种种的优惠措施推动国内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其中,成为行业发展的转折点,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依据。

    (1)富于远见的行业规划

    2006年11月,《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十一五”期末,完成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规划;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用于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测试的公共技术平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依照“十一五”规划的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计算,4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28%,绝对速度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实际的运行数据看,超出规划的概率很大,“十一五”规划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的原定目标现正酝酿调整至800万千瓦,这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有保障的上网机制

    《可再生能源法》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且要求电网公司全额收购新能源发电量,从法律上为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相对而言,目前的定价机制有明显缺陷。目前,风电定价采用特许权招标方式,规定由风电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导致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不合理的低价进行投标。

    根据特许权定价制度,我国最后确定的中标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仅在0.38元至0.52元之间。经权威部门测算,年上网电量为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的风电场,经营期平均上网电价约每千瓦时0.60元,其投资回报率较为合理。目前中标价格普遍低于0.60元/千瓦时,风电运行投资回报率有限。

    由于风力发电场60-70%的投资在风电设备,风电上网价格过低,抑制下游风电设备价格,最终将损害风电机组及零部件制造业,也影响了风电服务业。

    有发改委负责人曾经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风电电价调整的具体办法。就电价来说,风电可能实行标杆价制度,标杆价制度可弥补招标不足。

    如果风电价格制定方法出现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变化,如给予一定补偿价格等,将对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厂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缓解成本压力。

    (3)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有助于风电项目控制成本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通过CDM项目,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项目,用比较低廉的成本抵消部分减排义务。

    截至2007年4月16日,我国已经有70个项目在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列第四位。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CDM机制将有助于风电企业成本控制。

    (4)规范招标机制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

    从2006年以来的招标规则看,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加规范的招标机制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单机容量要求提高

    与往年风电特许权项目比较招标条件有些改变,主要是采用的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得小于750kW,有利于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

    70%的国产化率要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明确表明了国家要鼓励国产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于风电机组70%国产化率要求

    中各个部件的比例作了一些修改,不仅考虑成本而且考虑重要性,例如降低了塔架的比例,还将原来不属于机组范围的升压变压器和风电场中控系统等排除在外。

    “捆绑”招标提高行业透明度

    每个投标人应确定一个风电设备制造商以后再投标,风电设备制造商要向招标人提交保证供应符合70%国产化率风电机组的承诺函,投资商在中标后只能采用投标书中确定制造商生产的风电机组,不得再进行设备招标另选制造商。

    评价指标科学化

    评标时将进行详细评审及打分,内容包括下列五项:投标上网电价、本地化方案、技术方案、投标人的投融资能力、项目财务方案。各项评分内容分别制定相应的权重,各投标人的最终得分值为各单项内容评分的加权平均值,投标上网电价的权重由2005年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的40%降为30%。

    总体看,指标设计较为全面,能综合反映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技术特点,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

    (2)单机容量逐步提高

    风电设备单机装机容量是反映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看,单位装机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换个角度看,2005年之前虽然出现了一定波动,但绝对水平都不高。2006年的单位装机容量达到932千瓦,已经接近兆瓦级水平。

    具体各项目分析,我国目前最高的单位容量是Vestas为如东洋口提供的2000千瓦设备。

    国内企业中,华锐、航天安迅能、东方汽轮机等公司也有1500千瓦的项目记录。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单位装机容量还有较大差距。欧洲基本不用兆瓦级以下的设备,德国的Repower已经生产出5000千瓦单机容量的设备,这是目前全球的最高水平。

    (1)地区规划超过1500万千瓦

    从各地“十一五”期间风电项目的规划来看,大约是国家规划的2.7倍,已经远远超出国家规划。内蒙古、河北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规划最高,二者合计达到711万千瓦,大约是国家规划的4.3倍,占地区规划总规模的45%左右。新疆、宁夏、甘肃、江苏等地的规模也都达到100万千瓦,大幅超过国家规划目标。

    我们认为,也许具体的执行进度与规划会有一定差异,但有一点非常明确,2010年超过500万千瓦的容量无庸置疑,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机会相当大。

    (2)发电集团的规划超出预期

    “十一五”期间,国电集团将建设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和40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目前有80万千瓦风电在建,其中包括国家特许示范项目——江苏如东第二风电场。未来5年间,国电每年将有50万—60万千瓦风电机组投产。

    历史数据看,国电集团旗下专营风力发电的龙源电力集团,占全国已投产风电装机容量的比例在30%左右。依据300万千瓦的规划测算,“十一五”期末的全国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的机会相当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表示,原来我们规划是到2010年能够建到500万千瓦(风电机组),但从现在发展形势来看,完全可以大大超过,甚至可以达到1000万千瓦。

    (3)小结

    综合目前的格局看,地方规划要远超过国家规划。依据电力行业投资的规律,规划的落实可能以地方规划为主。因此,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风电的发展实际进度将远超过、国家规划。在以后的年度内,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是超速的。

    (4)风电设备面临巨大投资机会

    目前我国风电建设成本在8000~9000元/千瓦,而风电厂将有60%-70%的投资在风电设备上,风电设备成本在5000~6000元/千瓦。

    我们按照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测算,“十一五”期间新增的风电设备市场可以达到450亿元的规模,2007~2010年后设备需求为400亿左右,年均份额达到130亿元,巨大的市场给相关的企业带来市场机会。

    2、市场趋势:竞争加剧,机会与风险并存

    (1)现存状况——外资企业占据主导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以Vestas、Gamesa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据主导,五家主要公司的全球占有率之和接近80%。

    同样,国内的市场看,外资企业也占据绝对优势。以2005年数据为例,国内产品总装机容量为28.7万千瓦,所占比例为22.7%。而以Gamesa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的产品总装机容量为97.9万千瓦,所占比例为77.3%。

    在国内企业中,新疆金风的总装机容量为22.2万千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17.5%,占国内产品的比例为77.4%,国内优势非常明显。

    在外资企业中,Gamesa的规模最大,总装机容量为27万千瓦,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21.5%,占外国产品的比例为27.7%。

    我们认为,虽然2005年的数据已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由于我国2005年的总体市场规模还较为有限,因此,未来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国际巨头进入中国的步伐会加快。譬如,Vestas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而在我国的占有率只有14%。随着我国风电建设步伐加快,国际巨头进入我国市场的方式、进度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竞争格局必将呈现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礼。在国内企业中,金风目前的市场份额最大,随着新的企业不断进入,国内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原有的竞争优势排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还有,境内外企业的差距有望逐步缩小。目前看,外资企业优势明显,随着国家对国内企业的扶持以及国内企业的不断技术创新,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高,形成新的境内外竞争格局。

    (2)风起云涌,竞争加剧成必然趋势

    现象一:巴音项目招标

    2006年底招标的巴音项目,有包括四大发电集团在内的九家公司参与了招标,在新的招标机制下,主要包括价格和国产化率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总体上看,竞争激烈程度不低。

    国产化率方面,几家公司虽然有些差异,但都超过了70%,符合项目招标要求。价格方面,较为充分地反映了项目的竞争程度。中广核、大唐集团和华能国际(11.20,0.54,5.07%)三家公司超过0.50元,龙元电力和北京国际两家低于0.50元,但与0.50元的偏离度都不足10%。其实,这也是设备的成本区间,体现出投标单位的良苦用心。最后,项目还是预期地被价格最低的龙元电力获得。

    现象三:诸多厂家逐鹿风电市场

    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20家以上企业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风电设备领域,我们分别列举的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各10家企业,虽然不算完整,但已经具有了较强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投资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前面分析到,“十一五”期间新增的风电设备市场可以达到450亿元的规模,由于2006年的绝对规模并不大,预计2007~2010年期间设备需求为400亿左右,年均份额达到130亿元,巨大的市场机会是企业投资的初衷。而且,我国的风电正处于发展初期,在稳定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大量企业的介入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属于我国的特色,在其他行业也有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企业数量太多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在国际部分已经分析到,2004年,前五名企业的累计市场占有率已经提高到了85.7%。也就是说,能在风电设备站稳脚跟的只有少数企业,太多的企业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竞争。

    我们认为,除了国际上的兼并、收购外,人才的竞争也将成为风电设备发展的重要特征。

    譬如,华仪电气(53.02,3.43,6.92%)近期就成功引入国内处于相对领先地位的风电制造商浙江运达的董事长。

    综合看,我国风电设备行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对投资企业来说,风险和机会是并存的。

    (2)两大技术难题

    技术角度讲,叶片的失速特性和如何应对疲劳是两大难题。机翼产生的升力大小随机翼碰撞空气的角度变化而变化,机翼的前缘和后缘的连线称为弦线,而相对气流和弦线的角度就是飞机的攻角(AoA角)。当机翼的攻角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升力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这就是“失速”。风力机在风力太高时可以合理利用失速来限制功率的输出,具体实施上存在很大技术难度。

    风电高技术的另一个表现是如何应对疲劳。风电场的年平均风速在5~11米/秒,极端的瞬间风速可以达到70米/秒。风力机的疲劳载荷不但其幅度要比其他旋转机大得多,而且频谱宽,严重影响设计寿命。

    (3)风机类型

    风机的种类很多,依照形状及旋转轴的方向分,可归纳出两种最主要的型式:水平轴式风力机和垂直轴式风力机。

    水平轴式的能量驱动链(包括风轮、主轴、增速箱、发电机)是水平方向,转动轴与风向平行。又可以细分为升力或阻力型,单页双页三页或多页型,逆风和顺风型。

    垂直轴式的能量驱动链是垂直方向,转动轴与风向垂直。垂直轴式有很多优势,譬如增速箱和发电机可以置于任意方向,不需要偏航系统,最大的缺陷是效率低,而且容易疲劳

    目前商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一般为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它由风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偏航装置、控制系统、塔架等部件所组成。风轮的作用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它由气动性能优异的叶片(目前商业机组一般为2—3个叶片)装在轮毂上所组成,低速转动的风轮通过传动系统由增速齿轮箱增速,将动力传递给发电机。上述这些部件都安装在机舱平面上,整个机舱由高大的搭架举起。由于风向经常变化,为了有效地利用风能,必须要有迎风装置,它根据风向传感器测得的风向信号,由控制器控制偏航电机,驱动与塔架上大齿轮咬合的小齿轮转动,使机舱始终对风。

    (4)风电设备发展的国际趋势

    从国际风电设备技术发展趋势看,主要体现在容量大小、浆矩变化、驱动方式、控制技术等主要方面。

    单机容量增大

    单机容量越大,单位千瓦的造价越低。正是基于经济效益的优势,单机容量逐步提高成为国际风电设备发起站的主要趋势之一。

    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千瓦,美国是500千瓦。进入21世纪,主流机型已经达到1500千瓦。譬如丹麦的新建风场的单机容量都在1000千瓦,德国在北海建设的风场的单机功率在5000千瓦。

    目前,世界主要风机制造商都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10000千瓦的计划。据报道,美国已经研制成7000千瓦的风机。

    定桨矩向变桨矩的变化

    以前的桨叶采用固定模式,现逐步发展为变桨矩模式。利用变桨矩调节技术,叶片的安装角可以根据风速的变化而改变,气流的攻角在风速变化时可以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当风速大于额定风速时,仍可以保持稳定的输出功率。

    变速恒频技术的采用

    目前市场上的失速型风电机组一般采用双绕组结构(4极/6极)的异步发电机,双速运行。

    在高风速段,发电机运行在较高转速上,4极电机工作;在低风速段,发电机运行较低转速上,6极电机工作。双速运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可靠性好。缺点是由于转速基本恒定,而风速经常变化,因此风力机经常工作在风能利用系数(Cp)较低的点上,风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变速风电机组一般采用双馈异步发电机或多极同步发电机。双馈电机的转子侧通过功率变换器(一般为双PWM交直交型变换器)连接到电网。该功率变换器的容量仅为电机容量的1/3,并且能量可以双向流动,这是这种机型的优点。多极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侧通过功率变换器连接到电网,该功率变换器的容量要大于等于电机的容量。变速运行风电机组通过调节发电机转速跟随风速变化,能使风力机的叶尖速比接近最佳值,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风能,提高风力机的运行效率。

    驱动方式

    从风轮到发电机的驱动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多级增速箱驱动双馈异步发电机,简称为双馈式。第二种是风轮直接驱动多极同步发电机,简称为直驱式(或无齿轮箱式)。第三种是单级增速装置加多极同步发电机技术,简称为混合式。混合式设计旨在融合双馈式和直驱式机组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芬兰WinWind公司已开发出容量1.1MW,叶轮直径56米的混合式风电机组。

    从国际上的趋势看,直驱式风力机由于具有传动链能量损失小、维护费用低、可靠性好等优点,在市场上正在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5)国际接轨是我国风电机组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状分析:与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直到1997年在国家“乘风计划”的支持下,才真正从科研走向了市场。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基本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

    而且,国产产品大多是“定桨定速”技术的,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但就是这样的技术我们还没有自主开发的产品。

    一方面,国内风电技术基础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由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起步较晚,虽然采取了测绘仿制、合资生产或购买许可证国内组装等技术途径,但未能掌握风电机组总体设计的核心技术。

    同时,开发中的测试、试验标准与规范极不健全。虽然我国对风电机组的测试技术作过一些研究,但不够系统,技术标准、产品认证工作滞后,而且没有风电设备的国家试验风场。

    另一方面,技术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风电产业技术还没有达到国外主流机型的技术水平,正在开发的机型已经是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而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更大功率、更先进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部分技术国内刚刚掌握就已经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

    国际风电发展的启示

    回顾国际风电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1987年。这个阶段的主要成就是证明风力是可以发电的,风的很多特点是可以被人类利用和控制的。其中,丹麦和美国的研究成果最多,风机容量也从几十千瓦发展到百千瓦。

    第二阶段:1987~1997年。风电技术逐步成熟,风电产业成规模的发展,并建立了稳定的商业模式。涌现出了近10家技术较为成熟的优秀制造企业,单机容量从百千瓦提高到几百千瓦,变桨风机技术成熟并进入市场,与失速风机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另外,风机的单位千瓦造价从1000美金降到700美金。

    第三阶段:1997~今。兆瓦级风机成主要趋势,海上风电逐步推广。随着单机容量提高,为应对极限载荷和疲劳载荷的挑战,新的直驱变速变桨和双馈变速变桨逐步成为兆瓦级风机的主流技术。

    我国的风电发展大致比国际先进水平晚10~15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0年。尚处于探索和示范阶段,其特点是项目规模小,单机容量小,也是从几十千瓦开始。

    第二阶段:1991~1995年。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阶段,就是在该阶段的1994年,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即提供进口德国风电机组费用2/3的无偿援助,进8台总容量为4050千瓦的风电机组,使得风电场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在我国也首次出现500千瓦的产品。

    第三阶段:1996~2004年。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国家在“九五”期间决定推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公司进行了以科研人员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的机制创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台国产化率34%~96%的600千瓦风电机组,并催生了在国内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

    第四阶段:2005~今。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1月,《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依托下,出现了包括东方电机、大连重工、湘电股份、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动力、航天安迅能等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背景和综合技术实力的企业,国内风电产业风起云涌,进入群雄逐鹿阶段。

    结合前面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风电产业起步晚10年,目前的综合阶段仍比国外落后10~15年。1997年时,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竞争格局,而我国目前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更加激烈的竞争场面将后续上演。

    趋势展望: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

    借鉴国际风电发展的经验,除了政府扶持等外部因素外,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内生性因素。风电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国际化接轨。单机大容量、变桨矩、变速恒频、直驱式是国际风电技术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企业面临着技术路线从定桨定速提升到变桨变速,单机功率从百千瓦级提升到兆瓦级的双重压力,技术路线跨度较大关。今后,我国大力发展大型风电机组的重点是掌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总体设计、总装技术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整机技术路线将以目前欧洲国家流行的变桨变速的双馈异步发电型、低速永磁同步发电型为主。

    从我国风电技术发展的现状看,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600kW、750kW和800kW风力发电机组的国际化接轨。依靠国外技术和自主创新,国内的部分企业在兆瓦级水平上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4、外资趋势:作用将发生变化

    “十一五”期间,为鼓励国内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

    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政策,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从以前的设备出口转向三种新的模式。

    (1)独资建厂

    一方面,为缩减生产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以Vestas为例,同类型的设备,在中国的生产成本要比其在丹麦低15%到20%。另一方面,为符合中国政府对风电项目70%国产化率的政策要求。以Vestas、Gamesa、GEWind、Suzlon为代表的国际风电制造巨头目前纷纷在华投资建厂。

    2006年6月28日,美国GE能源集团的中国首个风机组装厂于沈阳正式宣布成立,以成套设备为主。

    同样在2006年6月,丹麦Vestas风力发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厂正式投产,一期投资额为3000万美元,主要生产风机的核心部件叶片。

    2006年,西班牙风力集团Gamesa的新厂也在天津投产,该厂的产能规模达到年产7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能力。

    新加入中国市场争夺战的还有印度企业Suzlon,这家世界第六大风机厂商在天津的工厂已于2006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年生产容量将达到80万千瓦。

    国外风机制造厂商进入中国后,只有西班牙Acciona等寥寥几家企业建立合资工厂,美国GE、丹麦Vestas等巨头都是建立的独资工厂,完全是独立制造风机,或只是就一些非关键部件如塔架等向国内部件厂商采购,这与政府当初希望这些跨国巨头们逐渐转移技术的期待相去甚远。

    简单的加工转移的独资企业是否受到政策上的制约,我们尚不确定。否则,凭借他们的技术优势,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仍相当大。或者说,国内企业参与竞争是有难度的。

    (2)合资建厂

    较为典型的是南通航天万源安迅能风电设备公司的模式,公司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西班牙安迅能集团、西班牙英莎集团三方合资设立,可以实现技术引进和国产化率70%的双重目标。

    哈飞威达风电也属于类似情况,由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芬兰WinWind共同出资建厂。

    上市公司中的湘电股份也是与日本原弘产进行合资,并利用在荷兰的风电公司的技术进行自主创新。

    (3)技术合作

    目前位居国内企业二三为的大连重工和东方汽轮机厂都是采用引进国外的技术,然后自己逐步消化的模式,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技术转让费。

    大连重工早在2003年就出资引进了当代世界风电主流机型先进技术——德国的1.5兆瓦变速变桨双馈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2006年又引进了增速机技术等,并逐步掌握了增速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

    东方汽轮机厂与德国REpower公司于2004年11月签定生产许可证合同,转让其在欧洲市场十分成功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MD70、MD77两种机型全部技术,产品实现了制造的国产化,技术的逐步消化和自主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另外,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天威保变等公司都属于类似情况。

    四、投资策略:关注四类机会

    1、关注行业景气背景下的交易机会:用券商股的思路投资风电设备板块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到,“十一五”期间,风电的发展速度超出国家规划将成为必然趋势。

    而且,行业的高景气有望贯穿“十二五”,甚至到2020年,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行业维持景气的背景下,应投资怎样的公司?逻辑上讲,应投资龙头企业。而我国的风电发展提速才刚开始,除了金风科技外,其他公司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我们认为,在行业景气和龙头模糊的背景下,投资整个板块是最好的策略。最简单,也最有效。而且,牛市的环境也支持这样的理念。就象牛市环境中投资整个券商板块一样,在台湾、日本、新加坡都曾演绎过。

    2007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看,几只涉足风电设备业务较深的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都不错,涨幅最小的东方电机为150%,也超过了上证指数的100%的涨幅。

    短期来看,也许觉得涨得太多。确实,这些个股的市盈率都不低,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估值区间。如果你继续看好牛市,又属于比较激进的投资者,就可以买一点符合牛市思维的风电设备股。我们维持东方电机、湘电股份、华仪电气、银星能源的“推荐”投资评级。

    2、关注重组公司的超预期机会:银星能源的黑马故事

    银星能源作为2007年的大黑马,上半年的累积涨幅为300%,最高涨幅为500%。故事很简单,重组进入风电产业。

    公司大股东宁夏发电集团是很有实力的企业,2005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单个风场第一。另外,集团旗下恩德(银川)风电设备公司生产的首台S77/1500千瓦型风力发电机组装完工。银星能源与宁夏发电集团已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风力发电。2006年集团收购吴忠仪表股份时,吴忠仪表表示有意进入风力发电领域,逐步形成调节阀、铸造、风力发电及发电机组制造并举的产业经营格局。公司的定向增发还没有完成,后续的资产注入并不明朗,只能作为预期。

    公司前身是吴忠仪表,被ST了,2007年初的股价不足3元。经过重组,有望成为具有兆瓦级风电成套的企业。按照目前的行业竞争状态,兆瓦级风电成套的公司是稀缺资源,二级市场估值至少在15元,就是这样的理念,成就了最高500%的涨幅。

    我们认为,由于风电设备的行业竞争态势还很不清晰,也很不稳定。这样,就增加了预期的价值,后续的重组中仍会有类似银星能源的股票出现。

    银星能源的价值不完全在于进入了风电设备领域,而在于进入了兆瓦级产品行列,因此可以给予15元以上的估值,这是投资者把握重组股机会的关键。

    3、关注有望成为龙头公司的价值性机会:东方电机的机会较大

    我们反复提到,风电设备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行业,行业景气将超出市场预期是明确的,但行业竞争态势极不清晰。预测作为概率事件,也给了研究员以想象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大胆做出行业竞争态势的判断。

    第一类企业:“3+1”模式。我们认为,三大发电集团加上金风科技最有机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三大发电集团,我们看重他们的综合技术修养和电力设备制造的经验,东方汽轮机的风电业务的超预期发展是最好诠释。

    资料显示,东方汽轮机目前交付的风电机组是运行最稳定的。金风科技的优势在于丰富的风电设备经验,也有望成为未来的龙头企业。

    东方汽轮机旗下的风电业务,其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风电业务目前的定单数超过900台,对应的金额在90亿左右,其中,2007年新增为45亿左右。依照公司计划,2007年计划完成200台,2008年和2009年分别完成300台和500台。

    国内竞争格局看,以在手定单计算,东方电机仅次于金风和大连重工,依靠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公司的市场地位仍有提升空间。

    第二类企业:大连重工、湘电股份为代表的大型制造企业。这些公司都是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综合技术水平不低,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第三类企业:银星能源、华仪电气为代表的机制优势性企业。银星能源具有股东背景优势,华仪电气具有民营企业高效的管理优势,他们在后续也应有较大的发展。

    4、关注基本面动态机会:湘电股份值得期待

    (1)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更有潜力

    风电设备的综合技术水平看,成套设备体现出公司的综合制造水平,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长期看,应享受更高的附加值,这是我们投资的首选对象。短期看,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和技术消化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并不改变长期投资价值。

    关键部件看,对于双馈而言,叶片和齿轮箱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是投资者的次选标的。

    叶片由于技术含量,进入壁垒较高,国内目前具备叶片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分别是河北保定的中航惠腾和天津LM,加上Vestas、Gamesa与Suzlan即将在天津的建厂,中国将有五家工厂批量生产叶片。上市公司中的天奇股份也在研制,依据我们调研的资料,能否成功尚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齿轮箱也是重要部件,国内生产齿轮箱的厂家主要由重庆齿轮厂、杭州齿轮厂、南京高速齿轮厂。据了解,南京高速齿轮厂的认可度很高。在上市公司中,目前,没有相应的企业。

    发电机也是重要部件,但绝对价值不高,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不适合长期投资。以年产30万KW风力发电机的厂商为例,年销售收入大约为12000万元,对于规模较大的电机厂贡献不大。目前国内生产风力发电机的厂商主要有上海电机厂、兰州电机厂、湘潭电机厂、沈阳电机厂、永济电机厂、杭州发电设备厂。

    对于直驱式电机而言,由于没有齿轮箱外,电机是最高价值的零部件,价值要高于叶片。

    湘电股份正在研制的2000千瓦电机的价值在400~500万元/台,占设备价值的比重的35%左右。公司成功的机会相当大,值得投资者关注。

    (2)技术突破带来价值溢价

    按照规划,湘电股份在风2010年达产后,将形成300台套整机生产能力和500台套的电机和电控,总产值达到30亿,而这种效应在2008年后将逐步显现。

    我们认为,从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的竞争实力看,湘电股份具有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的机会,但是,公司面临着与金风科技、大连重工和东方汽轮机等同样的问题,兆瓦级的成套都没有成型的产品。

    依据我们跟踪的信息,公司先行交货的几套设备可能以外购零部件为主。另外,有两个时点值得关注:其一,2007年9月份,公司的样机能否顺利下线,其二,成套在2008年什么时候下线。如果能按照预期实现目标,公司将实现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溢价。

来源:慧聪网机械工业行业频道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