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当你漫步在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内,将体验到自然风和自然光照的惬意。10月12日,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节能研究”通过验收。专家认为有关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后,预计每立方米空间全年耗能成本约为150元,比一期节能23%以上。
航站楼里,亲近自然
作为大型公共建筑,枢纽机场不仅是“耗能大户”,而且空气流通不畅,被不少人抱怨。此次研究把目标瞄准了能耗约占整个机场运行能耗68%、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及其供冷供热系统。其中最让人感到“贴心”的,莫过于在航站楼内引入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根据对上海的气候、日照能量、角度及路径的分析,设计者在候机楼的屋顶开设了138个巨型天窗,采用双层中空高透低辐射玻璃,并贴上遮阳膜,满足室内自然采光。
一般而言,机场等大型空间的采暖、制冷,大多依靠大功率的中央空调和排风机,很容易出现空气不流通的现象。此次课题组提出引入天然“活气”的大胆设想,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在第二候机楼主楼的西、东立面分别开设高位排风口,在南、北立面底部设有自然通风进风口。充分利用机场附近风压较大的优势进行室内换气,能在每年春秋两季少开两个月以上的空调。
打“时间差”,降供冷成本
航站楼内人们活动多集中在距离地面4米以下的空间。因此,航站楼采用的空调系统将有“分层”功能,集中于中下层空间的供冷供热。模拟表明,航站楼上部空间温度将保持在28℃—30℃,下部温度范围为22℃—25℃。
根据设计,以第二航站楼为主的二期工程夏季最高供冷负荷达8万多千瓦,冬季最高供热负荷近5万千瓦。课题组设计建造了两个直径26米、高23.7米的钢制拱顶储水罐,储存夜间电网低峰时段生产的冷冻水,白天再利用二次循环水泵输送入冷冻水管网系统,由安装在共同沟内的大型冷冻水管道输送到航站楼,实现供冷。通过这样打“时间差”,年供冷成本可节约855万元人民币,折合航站楼每平方米节约成本17元。
经专家组认定,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节能课题可取得以下节能效果:与未作优化的原始设计比较,全年用电可节省54.9%,年节电1.3亿度,电费成本可节省44.0%,全年节能50.8%,全年耗能成本可节省48.6%,优于《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规定的能耗水平,年节约运行费1575万元。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