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眼下,无论会上会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都成为最抢眼的字眼。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听他们谈低碳环保,更有独特的见解。
谈论低碳经济,要把握好“度”
胡援东先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的首席代表。
胡援东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发展中大国,当然需要加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步增加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重点扶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等产业。但站在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们理智地看到,碳减排正成为一些国家设置国际三大壁垒(绿色、技术和贸易)的幌子。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这些壁垒,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不能人云亦云,任凭外人忽悠而妄谈“低碳经济”。
胡援东说,中国人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科学分析,把握好一个度。如,片面强调低碳环保势必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国民正从“低碳”的农村向“高碳”的城市转移。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碳占了七成。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新能源不可能成为一次能源的主体,除非中国大大放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此外,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132位,碳排放量在世界排第72位,排放量相对不低。但中国制造业的2/3是出口了(制造业占GDP48%),而制造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我认为,要降低碳排放,绝非上个提案、向制造企业收税就能化解的简单事。政府应该争取时间,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应对碳减排从深层次下手,方为上策。”
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谈及环保问题,用水资源保护专家、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教授级高工翁立达告诉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仅仅是我国面临环保严峻形势的一个侧面。长期以来,我国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对广大民众生活、生产及生态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国家为治理太湖就将投入1100多亿元。从理性的角度看,近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当务之急,以GDP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尽快改变。”
翁立达认为,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保护长江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但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长江上游水电无序、过度开发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小南海工程、鄱阳湖湖口建闸等涉及地方局部与流域整体利益的矛盾等,事关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保,必须从国家和流域层面统筹考虑。三峡工程虽已建成,但对运行后出现的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并及时解决。翁立达说:“我期待长江流域综合管理能尽快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改善生态环境,公众要加入
中国援助苏丹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江苏省农委环能处李荣刚博士,身在苏丹心系两会,给记者回复的邮件说,“最关注今年两会低碳与循环经济话题。露天焚烧秸秆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李荣刚博士强调,秸秆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农业、工业、能源三大用途。秸秆能源在燃烧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作物与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量相当,而碳排放量为零。秸秆原料制作的工农产品可替代粘土砖和木材,能保护森林和耕地。秸秆的农业用途、秸秆造纸等,都属于传统技术能够解决并可改善环境。综合开发和运用秸秆能源,可使人类从容应对化石能源带来的危机。
李荣刚期待,“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望能引起两会的高度重视并拿出对策。”
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告诉记者,“解决生态环保方面问题,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途径。”
李劲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相关。来自民间机构的力量,对促进低碳生活与消费方式具有更多的优势。由企业发起并创立的万通公益基金会,就以建设生态社区为己任,通过资助民间组织推动公民参与生态环保事业。“我们希望政府更充分重视蕴藏在公众中的力量,出台促进民间机构更好发展的政策,使更多公众加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队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