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破解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难题

   2010-05-04 8030
核心提示:我国已经向世界做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
我国已经向世界做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要想达到这些目标,风能将会扮演什么角色?

  从装机容量来看。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心中有本账——按照可再生能源2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一个百分比计算,达到15%的比例约需3亿千瓦。其中水电最多规划比例为7.5%—8%、核电装机目标是7000万千瓦,剩下的“担子”则主要由电来承担。由于风能每年利用时数平均为2000小时,那么至少需要1.5亿—2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2580.53万千瓦,到2020年还有将近10倍的增长空间。

-中国电力网(www.chinapower.com.cn)版权所有

  从风电与传统能源上网电价来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记者说:“从动态来看,煤电的成本在逐年上升,几乎是每年上涨2分钱。目前,煤电的平均上网电价超过了0.35元/千瓦时,10年后涨到0.55元/千瓦时几乎没有悬念。到2020年,即使风电的成本不下降,除了需要补贴电网以外,风电和常规电力的上网电价基本上可以持平了。”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风能协会副秘书长赵逵认为,“如果考虑各种发电方式的环境污染、治理等综合社会成本。即使风电目前0.51—0.61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一点都不高。”这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对传统能源征收生态税、碳税后的上网电价就可以看出。

  从风电场投资成本来看。

  在初始投资成本方面,目前,我国风电场的投资成本(每千瓦造价)是8000元/千瓦左右,而火电是3500—4000元/千瓦,这个价格还不包括运用煤脱硫技术的投入。风电场投资中风电机组的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70%—75%,而风电机组每千瓦价格从2007年以来一路下滑(2007年初:6700元/千瓦;2008年:6300元左右平均;2009年底:5000元/千瓦),并且价格下降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每个月就有100元/千瓦左右的降幅。综合考虑技术进步、机组单机容量的加大和目前风机设备企业的利润率等因素,其价格下降仍存在很大的空间。

  在度电成本(寿命期内发出每度电的成本)方面,图1(见21版)可以说明问题,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风电、煤电、核电的度电成本最有竞争力,如果届时征收碳税的话,风电、核电的成本将明显低于煤电。

  从各种发电方式耗费水资源来看,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风电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平均发出每兆瓦时的电量只耗费0.3立方米的水。

  最后,从风电的碳减排作用来看。

  从(图3)可以看出,到2020年,没有利用风能发电时因发电而造成的碳排放为4150百万吨当量,而如果达到国家风电规划目标时,碳排放量则会下降到3800—3900百万吨当量。

  此外,李俊峰向记者介绍说:“风力发电的优势还体现在,风电场一旦建成,就不需要再考虑买煤,也不用担心煤价上涨、恶劣天气、运力不足这些问题了。”说一劳永逸有点过分,而一劳20年逸是基本可以达到的。
========

风电设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特征明显

  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缺乏自主创新的产业不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和产业是令世界同行敬畏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北冰洋汽水曾独占北京市场,其独特的工艺和口味深深扎根消费者心中,成为阻止可口可乐占领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在被可口可乐兼并之后,北冰洋汽水便被束之高阁,可口可乐则横行中国大街小巷;耐克鞋只凭贴商标就可赚取95%的利润;蜂花洗浴用品被外资改为上海庄臣之后销声匿迹……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损失难以估量。

  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正在由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转向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的风机遍布全国各大风电场。

  纵观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研发的历程,最初为了具备批量生产风机的能力,很多企业购买国外的技术或图纸,如东方电气、运达风电的技术来自Repower;华锐风电来自奥地利Windtec和Fuelander;湘电风能来自荷兰Zephyros;明阳风电、国电联合动力来自德国Aerodyn……,此时,国产风机尚不具备出口国际市场的能力。

  但是核心技术拿钱是买不来的。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说:“虽然我们对于风电基本的技术掌握了,但是核心技术没有掌握。这集中体现在整机的设计技术、叶片设计技术依赖于国外。像控制系统、变流器等。”

  华锐风电公司技术总监陈党慧对记者说:“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风电机组。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风电才能占领全球风电的技术制高点,进而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

  只经历短短几年,我国一些风机企业就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频频出手收购国外公司。最大的亮点是——国内风机企业的海外收购不同于联想收购了IBM公司不想要的手提电脑业务而做了亏本买卖。比如,金风科技收购了德国Vensys,该公司专门从事风机设计和技术创新,是永磁直驱发电机组的创始人,为金风科技设计自己的2.5兆瓦级风机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为金风开拓海外市场铺平了道路。随后金风通过Vensys收购了一家海外变流器企业,进一步提高了金风风机的国产化水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秦海岩对记者说:“目前华锐、金风、东方电气、浙江运达、湘电风能、国电联合动力、广东明阳7家企业基本具备了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和制造的关键技术,通过引进或开发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控制策略、建设高水平的试验室和检测装置等研发平台、培养专业的风电技术人才等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在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风机逐渐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出口美国、英国、印度、泰国共计20台,装机容量28.75兆瓦;中复连众叶片出口英国、日本;中材叶片出口东南亚;南高齿齿轮箱出口美国、日本……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说:“科技将创造能源未来,未来不是资源解决能源,而是科技决定能源,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即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能源。所以传统能源高效开发要利用科技,未来新型能源创造同样要依靠科技。”
============
 风电产业为何频遭非议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然而,我们也看到一种现象:风电产业规模越大,质疑和非议的声音似乎也越大。如风电场是形象工程、风机大多在“晒太阳”、风电“疯了”、风电产能过剩、风电不稳定是垃圾电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议?记者调查了解到其中原因各不相同。

  对于风电“疯了”、风电是垃圾电的质疑,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任何能源都有其优缺点,风电虽然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但自身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的缺点,对其调节控制难度相对大一些,自然容易引起非议;其二,风电的发展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找出风电的一些弱点进行攻击。

  对于风电产能过剩论,华锐风电公司陈党慧认为需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这其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他对记者说:“风电从来不过剩,过剩的是一些风电设备企业盲目重复引进落后技术,从而出现了大量低端产品产能。这种现象是风电设备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只有经过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淘汰之后,才会形成健康的风电设备产业。”可见,风电和风电设备的概念需要分清。

  而风电场是形象工程、风机“晒太阳”的问题,不是风电场业主或者地方政府一两家可以单独解决的,这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和整体规划。

  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王亚男对记者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很严格,不允许亏损,各风电投资企业都会按照行业统一的项目评价方法计算每个项目的投资收益,亏损的项目银行也不会给贷款,因此不可能有一个企业允许自己的项目成为形象工程,也不会有企业放任自己的风机设备不运转。”

  此外,“晒太阳”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在电力供应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增加风电入网必然造成其它能源发电量的减少,利益冲突下风电必然会遭到非议。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平坦的,受到质疑本是很正常的事,有争论是好现象,说明大家很关注,这也是风电产业越来越好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承认,风电刚刚起步,其中必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不过,指责风电产业的出发点应是善意和有建设性的,出于不了解情况、未进行深入调研的指责,可以加深了解和澄清。而那种出于本集团利益的非议可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风电这棵幼苗毁掉。

  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类利益的风电不是能被轻易扑灭的,风电产业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
 风电产业为何频遭非议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然而,我们也看到一种现象:风电产业规模越大,质疑和非议的声音似乎也越大。如风电场是形象工程、风机大多在“晒太阳”、风电“疯了”、风电产能过剩、风电不稳定是垃圾电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议?记者调查了解到其中原因各不相同。

  对于风电“疯了”、风电是垃圾电的质疑,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任何能源都有其优缺点,风电虽然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但自身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的缺点,对其调节控制难度相对大一些,自然容易引起非议;其二,风电的发展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找出风电的一些弱点进行攻击。

  对于风电产能过剩论,华锐风电公司陈党慧认为需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这其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他对记者说:“风电从来不过剩,过剩的是一些风电设备企业盲目重复引进落后技术,从而出现了大量低端产品产能。这种现象是风电设备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只有经过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淘汰之后,才会形成健康的风电设备产业。”可见,风电和风电设备的概念需要分清。

  而风电场是形象工程、风机“晒太阳”的问题,不是风电场业主或者地方政府一两家可以单独解决的,这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和整体规划。

  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王亚男对记者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很严格,不允许亏损,各风电投资企业都会按照行业统一的项目评价方法计算每个项目的投资收益,亏损的项目银行也不会给贷款,因此不可能有一个企业允许自己的项目成为形象工程,也不会有企业放任自己的风机设备不运转。”

  此外,“晒太阳”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在电力供应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增加风电入网必然造成其它能源发电量的减少,利益冲突下风电必然会遭到非议。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平坦的,受到质疑本是很正常的事,有争论是好现象,说明大家很关注,这也是风电产业越来越好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承认,风电刚刚起步,其中必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不过,指责风电产业的出发点应是善意和有建设性的,出于不了解情况、未进行深入调研的指责,可以加深了解和澄清。而那种出于本集团利益的非议可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风电这棵幼苗毁掉。

  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类利益的风电不是能被轻易扑灭的,风电产业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
风电并网难,难在技术还是观念

  千瓦不等于千瓦时,装机容量不等于实际发电量。正像丹麦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市场部副总监莱娜·索那说的:“只有当电网有效地把电力从风机传递到终端用户时,风能才有价值。”

  我们先不说风电并网难难在技术还是难在观念,先说说记者看到的有趣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点令人悲哀的现象:在采访众多风电场开发商甚至风电设备企业时,被访者在被问到风电并网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的从之前的慷慨陈辞变成了“咱们只是作为朋友在私下里说“、“我可以说说情况,但不能出现我们公司和我的名字”。……不敢公开说的问题集中到了风电并网这个焦点上。

  针对业界反映强烈的风电等清洁能源上网难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于今年2月1日首次做出正面回应,他给出的解释是:“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大大超出规划;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确实是一部分原因,但这也是风能所固有的特点,我国风电并网比例只占总发电量的0.7%,这么可怜的比例不是规划、风的间歇性和随机性能够解释的。电网公司的回答似乎过于避重就轻。

  同是电网、面对几乎相同的困难,内蒙古电网却率先做出了示范。

  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张福生对记者说:“截至2009年12月31日,内蒙古电网(不含东部四盟市)内已接入风电装机容量430.2万千瓦,占电网开机容量的20%,占电网最大发电负荷的23.6%、占最高供电负荷的27.6%,占最低供电负荷的34.7%。风力发电已成为内蒙古第二大主力电源。”

  根据内蒙古电网目前接纳风电比例超过20%的现实情况,按照全国最高供电负荷15%的保守测算,张福生认为,“2015年全国电网可接纳风电容量为1.5亿千瓦。如果不建立全国电力市场消纳风电的机制,不解决边远地区风电送出通道问题,无疑是把风电这个刚出生的孩子遗弃,或者说是在刚刚出土的风电幼苗上压一块大石头。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研究风电送出通道以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范围消纳风电的总体规划。”

  内蒙古电网可以做好,为什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做不好?主要原因还是风电并网触动了电网公司利益这根敏感的神经。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对记者说:“风电并网是要花代价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的钱不够,多出来的钱谁也不愿出。”

  华锐风电技术总监陈党慧对记者说:“风电并网,最难的是利益调整,其次是观念,再次才是技术。并网困难表面看受制于技术因素,但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利益驱动,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和远距离输送方面需要大量投入,但收益不大,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技术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管理体制尚未捋顺、利益分配不均衡才是造成风电并网困难的首要因素。”

  此外,有人说风电并网难是我国相关技术没有成熟,一位电网权威人士对记者说:“技术不是关键,客观的说,中国电力系统比欧洲的还要好,设备、技术一点儿都不差,可以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不在任何国家之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国风电的发展又一次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并网解决好了全盘就活了,解决不好,风电则很难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记者说:“风电要想更大规模地发展,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比过去难度大得多,过去是设备研发等前期工作,现在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利益的调整,所以这个难度会更大。怎么解决电网?我觉得还是电网公司的认识。如果能够像认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一样认识风电,解决不了风电并网吗?大家如果真的从国家民主这个长远的利益、根本利益出发,抛弃一些企业小的算盘,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解决。现在没有解决是没到火候。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环境的束缚,电网公司必须要有所作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靠电网公司慢慢摆正观念,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本报认为解决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丹麦的“发输售电分开、重新定位电网性质的模式;第二种则是拆分电网打破垄断的模式。

  “丹麦目前实行的是发电、输电与售电三个环节完全分开的管理体制。”丹麦国家电网公司汉斯·摩根森说,“上游发电企业和下游售电公司是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主体,负责中间输电环节的国家电网公司变成了一个隶属国家气候与能源部的非盈利机构,最体现公平交易的电力调度中心则划归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科学的电力体制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见,丹麦国家电网的性质定义为公共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与我国电网公司的性质不同,我国电网公司更多的涵义是企业、是利益集团,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再加上被赋予了强大的垄断力量,在没有建立好“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必然会出现“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难以体现其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电网公司如果能隶属于国家公共部门,确立其非盈利性质和社会责任,那么风电并网就不会面临这么大的困难了。

  第二种解决方案是拆分电网,削弱电网公司的垄断力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美国的电网体制就是这样,各州的电网互相独立,按市场机制相互协作。我国地域辽阔,每个省或地区的面积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如果考虑建立独立电网体制则可以借鉴欧美的先进经验。

  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副主席程红对记者说:“中国的电网其实有很大的消纳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但是由于风电和电网建设规划缺乏协调一致、风力预测系统不完善、没有有效的其它电源的调节、也没有电力市场机制,再加上缺乏相关政策等等,致使风电并网问题在风电高速发展的中国日益突出。”
=======
 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国家政策

  没有国家政策就没有我国风电产业的今天,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各国概不例外。《关键政策驱动中国风电产业》研究报告印证了中国政策的强大作用。(如图4)

  2003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实施特许权招标,标志着我国风电产业真正步入正轨。

  2004年风电装机容量开始步入增长。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未满足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建设不许建设,进口设备要按章纳税。

  2006年1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再加上这一年中国正式签署应对气候变暖的一系列协议,正是这两年的政策驱动,使得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7兆瓦飙升到2008年的12019兆瓦,在世界范围内出现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增长了10倍。尤其是风电设备本土化率的政策使得外国公司于2006年开始在我国的风机份额首次低于国内公司,并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在研发领域,公布了“主要设备自主创新名录”。可以预见,2010年我国风电不仅在装机容量上会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并且在关键技术上将有一定的突破。

  华锐风电作为国内领军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切身感到国家政策对风电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陈党慧对记者说:“近年来,正是国家一直明确支持风电产业,我国风电制造业才能迅速崛起,风电规模才能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副主席程红对记者说:“过分强调风机的在投标时的单位造价会促使制造商追逐风机低成本,而忽视项目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及是否能最有效地利用风资源。要保证风电与其它能源发电有竞争性需要风电行业普遍关注风机质量、度电成本、风机性能和价格比。”

  然而,我国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存在调整的空间和必要性。

  当前,风电产业增长主要受装机容量需求推动,比如5兆瓦以上容量的发电企业到2020年必须采用3%非水力可再生能源(从技术成熟度考虑多为风能),到2020年则必须达到8%。由于这一目标以装机容量而非发电量为准,发电企业以增加装机容量为目标,而不是以最终电力输出为目标。因此,对装机容量的关注容易转化为对低成本、立即可用的风机的需求,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高质量输出、甚至上网问题上。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项目执行主任周凤起对记者说:“今后的政策导向不能再仅以装机容量为驱动目标。”

  其次,发电企业争取最佳风电场选址,而不是立即实现发电能力。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副主席程红对记者说:“有些企业的目的是先获得土地,等待价格上涨或再将土地转卖他人,如被强制要求建设,则容易安装廉价的风机。对于风力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则不太会去关注。”

  最后,在风电上网问题上,国家层面的态度一直未显示出其最大决心和强制性,虽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义务,但留有很大的商议余地,加之相应的惩罚措施缺位,风电上网成为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并且迟迟无法得到解决。

  华润电力公司董事长陈新华认为:“没有实际发电量装再多的容量也是浪费。美国风机利用率是每年平均是2500小时,我听说中国是1000多小时,差距比较大。但是现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应该把装机容量变成真真正正老百姓用的电。整个国家的规划,不要说到2020年一亿千瓦,而是说一亿度电。这个一改,整个产业链就形成一个互动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