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已经从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原材料等产品转向高端产品。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称,中国的某些规章制度偏向中国企业而压制其外国竞争对手,其中,围绕欧洲风机的市场准入权争端就是个例子。" 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报道,但是我认为这样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分析人士认为,此文的背景是当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针对风机准入政策的指责,并不是让欧盟"动怒"的真正原因。让他们满腹牢骚的,应该是中国的风机大量出口到国外,这被认为抢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中国风机争相出海
实际上,随着国内风电企业梯队向国际市场进军,欧美企业敏锐地察觉到" 狼"要来了。据了解,2009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美国,但是相对于中国风机市场竞争的"惨烈"之势,美国市场在装备制造方面基本被通用电器公司(GE)所垄断。正因如此,许多中国企业也盯上了美国市场。去年11 月,沈阳能源集团、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与美国希艾罗风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新闻中心举行了成立合资企业及风机采购协议签字仪式,三方共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600 兆瓦的风场,签约额为15亿美元,中方向美方提供240 部2.5 兆瓦容量的风力发电机组。据称,这个项目的成功签署在当时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震动,因为它是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中国风机机组出口的最大订单。然而,区区半年之后,这样的项目已被淹没在中国"风机出海"的强大阵容中。在5 月底举行的美国达拉斯风电展会上,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高调宣布美国金风开业的消息,并称在未来3 年至5 年,该公司海外业务要占整体业务的1/3。
与此同时,华锐集团也宣布要与美国超导公司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关系,开发面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市场的大型兆瓦级风机,并计划在2012 年推向全球市场。无一例外,联合动力与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企业确有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计划。尽管Vestas 和GE 目前仍然把持着全球风电设备供应商的头两把交椅,但上述这些消息都在昭示:风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在迎头赶上。" 这实际上是未来中国风机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向记者表示。他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因此国外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一个原因。"姜谦介绍,2009 年底,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就曾表示,未来中国要培育3 家至5 家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此外,姜谦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向国际扩展的最大动因,还是国内的价格竞争。
占据海外市场尚需时日
虽然国内众企业跻身跨国企业之列的心情热切,但现阶段要攻下国际市场也不是容易之事。" 目前,国内风电企业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比较便宜,但是这样的优势正在被弱化。"姜谦表示,国外企业单位千瓦报价比国内企业高20%至30%已经是一两年前的数据,"最近我们跟外企接触得知,国内市场上1.5 兆瓦的主流风机,外企的报价在780 万元左右,而国内的报价也要700 万元左右。"而GE、Vestas 等外企近期也有价格下调的表现,所以未来竞争会越发激烈。国内企业的优势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点上却不见明显进展。
不同于其他产品,风电设备需要2 年至3 年的安全运行纪录作为市场的培育期,考虑到中国厂商在国际上最受诟病的就是机组的质量问题,所以即使" 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占据一席之地。此外,业内人士也担心技术上的薄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 不少企业依靠购买国外的图纸、关键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只要有钱就做,根本谈不上研发或者是完整的技术体系。"姜谦介绍,实际上,为促使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中国风电行业相关准入标准要求,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但姜谦表示,中国企业可能根本没有这部分投入,或者比例极小。但是国外企业的研发投入非常大,有时候会达到8%至10%。"国内企业用的都是国外的技术。"一位来自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的人士透露," 相比于见效较慢的自主创新,国内企业更青睐于技术合作。"据了解,技术合作虽然不是完全的自主产权,但是比单纯买图纸和许可证,还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房.田.甜 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