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棉纺厂煤灰纱形成原因及本企业治理煤灰纱的方法和效果,提出了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及时调节、综合治理的方案,并在生产实践中达到控制煤灰纱的目的。
关键词 煤灰纱 形成原因 细纱工序 过滤 调节
煤灰纱主要是指被空气中的煤灰、烟尘及微细粉尘粘附污染纱线表面所造成。煤灰纱现象主要是由于低气压和多雾天气以及农作物桔杆、垃圾焚烧等因素污染了空气,这些空气不加处理进入棉纺厂的细纱工序,特别在高支纱车台上比较明显,它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多年来国内外棉纺企业对于煤灰纱的预防和控制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都不能同时满足既高效经济又使用维护方便的要求,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所以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1 煤灰纱形成原因
1.1 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大气环境
煤灰纱受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大气环境受污染程度有关,这个因素主要表现在地处较发达的工业城市,由于煤烟及汽车尾气的双重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煤灰、微细粉尘随着空调新风窗和厂房的门窗、排烟风口进入车间附着于纱线上形成煤灰纱。
1.2 煤灰纱形成的季节性和时间性
在全年当中,煤灰纱容易产生在春、秋、冬季的多雾天气和夏收、秋收农作物桔杆焚烧季节。总的来说即受焚烧农作物桔杆和大雾天气的影响较大。在昼夜时间上,煤灰纱一般产生于傍晚至次日上午十点左右,此时地表面温度下降,气压降低,地表气流下沉易形成雾,如果预防与控制措施不到位极易产生煤灰纱。
1.3 煤灰纱易产生的工序品种
煤灰纱易产生在细纱工序上,而且在一落纱时间较长的高支纱上(40S以上,高于50S特别严重),由于下半段管纱与车间受污染的空气接触时间长,烟尘进入车间后极易产生煤灰纱,应重点防治。
1.4 烟尘粒径的大小
棉纺厂空调系统的喷水室,从除尘角度讲就相当于一个湿式除尘器,有着较高的洗涤过滤效果,据有关资料表明,灰尘粒径小于5um的粉尘过滤效率可达95%。而且煤灰的粒径分布情况是:煤灰粒径小于(含等于)5um的数量占62.3%,粒径小于(含等于)2um的数量占35.5%。根据实测情况,粒径在2um左右的烟尘容易形成煤灰纱,甚至在小于1.0um以下的粒径烟灰占煤灰纱的多数。由于粉尘比表面积非常大,易吸附于气体,并在其表面形成一种气膜,阻碍了粉尘与水滴的接触,使粉尘不能有效润湿后洗涤沉降,也就是说喷淋洗涤室无法通过惯性碰撞、接触阻留而去掉烟尘。综上所述治理煤灰纱的关键是去除2um及以下粒径的烟尘颗粒。
2 煤灰纱的综合治理
2.1 在空调室新风口处安装新风过滤装置对新风进行净化
在治理中采用在空调室新风口处净化污染空气防止煤灰随新风窗进入车间是一种比较直观易行的方法,只是对滤料和过滤装置需作进一步探索。
对滤料的要求是透气性能好、阻力损失小、过滤效率高(特别是过滤2um及以下粒径的烟尘)而且清洗后便于回用。过滤装置要求简单易行,便于使用与维修,也就是说当室外气压高、烟尘含量低时,室外空气非常容易、无阻力的进入空调室,便于调节车间的温湿度;当遇到室外多雾或空气中烟尘浓度较高时,也很方便地用上滤料来过滤新风,在这段时间内车间温度由于室外风用量少可能会出现偏高现象,会导致空调能耗有所增加。
2.2 利用空调室对空气进行净化
除了对新风口的过滤材料和过滤装置研究外,还要充分发挥喷淋洗涤室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对空气进行净化,这种方法即是在室外煤灰严重时向空调室投放高效洗涤剂(如洗衣粉),可以减少煤灰表面水的涨力,其浓度控制在0.5~1‰下对初过滤后的混合空气进行喷淋洗涤,此法治理煤灰纱效果比较显著。
2.3 空调工及时调节,注重门窗管理,严防污染空气从门窗及通外的风口进入车间。
从空调角度要求纺织车间要保持一定的正压,但大家都知道棉纱厂的前纺车间由于除尘排风量大于空调送风量,如果空调工不及时巡回调节或调节不当,使细纱车间处于负压,结果室外受污染的空气将会从其它车间的过道门和通向室外的门窗、风口进入细纱工序,即使新风过滤和喷淋室处理效果再好在高支纱上煤灰纱还是得不到彻底解决。
2.4 煤灰纱的治理实践
通过对煤灰纱形成原因的分析及其治理方法的探讨结合各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往年煤灰纱产生的季节,必须采取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及时调节、综合治理的措施,对棉纺厂的煤灰纱实行有效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一个空调工作者强力的责任心。最后还要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空调工作人员疏忽大意,控制措施不力,造成烟尘、雾气大量进入车间后,要多看车间管纱底部色泽,通知细纱工序及早落纱,减少污染程度。
3 结束语
通过预防控制、综合治理,使公司能够顺利渡过煤灰纱季节,既稳定了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后道自动络筒机效率的提高,目前很多棉纺厂在自动络筒机上均配备异纤检测装置,煤灰纱到了自动络筒机上将被误识别为异纤而被剪切,致使自动络筒机效率大幅度下降。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在治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预防和治理的管理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防止煤灰纱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