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制冷剂选择十字路口 重回前工业时代?

   2011-11-18 互联网13820
      臭氧层空洞是第一个引起全球各国共同关注,并催生了全球性环境公约的环境事件。旨在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从1989年一开始就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欢迎,公约执行的效果也非常让人满意,科学家们预测臭氧层空洞将在2050年左右得以恢复,一些观测也表明臭氧层已经出现了恢复的迹象。

不过,最近这一年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又有所扩大,而且北极也出现了臭氧层变稀薄的现象,可以说是给人们的乐观情绪又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停止使用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CFC(氯氟烃),以及其他几种对臭氧层破坏作用较强的物质,包括用作灭火剂的哈龙,用于工业清洗的甲基氯仿等。

但是,当年淘汰CFC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和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一步到位地使用对臭氧层完全没有破坏作用的氢氟烃(HFC)来替代CFC,只好退而求其次,改用对臭氧层破坏作用只相当于CFC几十分之一的氢氯氟烃(HCFC)作为过渡性的CFC替代品,等有了足够的能力,再换成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的物质。当时中国使用CFC的量最多时也就五六万吨,用来替代的HCFC需求量也差不多,所以大家都以为中国的HCFC替代问题很快可以得到解决。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HCFC的用途跟CFC的差不多一样广泛,有些性质比CFC还要优良,大家都非常爱用。而且HCFC的应用刚好赶上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没过几年消费量就翻了两番。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发达国家用了好多年的HFC,当中国想用它代替HCFC的时候,它却被列为造成气候变化需要加以管控的6类温室气体之一。所以,中国制冷和空调行业要继续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HCFC的难度非常大。一方面我们长期依赖HCFC,价值数以亿计的产品和设备都是围绕着它而生产的,另一方面如果使用HFC进行替代,可能没过几年又要面临在另一个环境公约下再次淘汰HFC的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同样要面临用其他制冷剂淘汰目前使用的HFC制冷剂的问题。美国虽然在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件事上不积极,但在帮助杜邦、霍尼韦尔等大型化工公司推销它们的新型环保制冷剂方面倒是很积极。

例如霍尼韦尔开发的HFO-1234yf制冷剂,将用来淘汰在汽车空调中广泛使用的HFC-134a,它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仅仅相当于二氧化碳的4~6倍,而HFC-134a是二氧化碳的1400多倍。

但是德国汽车制造商,比如大众,就表示不把HFO-1234yf作为考虑的对象,认为它容易着火,在大气中分解的产物不确定,而且作为氟化物,会受到欧盟专门法律的管控,增加了使用和维护的成本。最关键的一点是,HFO-1234yf是霍尼韦尔的专利产品,任何厂家要生产它都要向霍尼韦尔交一笔专利费。

德国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二氧化碳代替HFC-134a。在外界温度较低的场合,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好的制冷剂,效率高于很多人工合成的HFC和HCFC类制冷剂。而且二氧化碳无毒阻燃,使用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安全问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