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64414097

2025ish供热展

公建应做节能表率 节能建筑推广需要通力合作

   2005-08-27 《建设科技》/记者 春华21830
核心提示:   7月1日,由建设部组织编制、审查、批准,并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

 
  7月1日,由建设部组织编制、审查、批准,并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是建筑行业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的一项重大举措。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对传统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委员会主任郎四维介绍,我国从1996年开始相继实施了3部有关民用建筑节能的标准,而在公共建筑节能方面还没有一部详细完整的执行标准。而新的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就是要在保证建筑内舒适度、健康的前提下,降低空调、采暖与照明的能耗。
  亟需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后,价格变化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北京等地实践经验表明,以达到节能50%为目标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造价会增加建造成本的5%至7%,这样的付出一般可通过节能效益在5年左右收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说,我国的建筑能耗主要是北方地区采暖用能和建筑耗电两部分。建筑用电主要是住宅、一般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调查数据显示,面积仅占5%的大型公共建筑耗电量却已接近全部住宅。他认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是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只需进行部分设备改造就可节能30%至50%,大规模改造新建筑的全面节能措施,可以节能50%至70%。  
  推行建筑节能的关键何在?江亿告诉记者,建筑市场的最终投资者是购房者,如果购房者成为节能建筑的动力,就一定能够使节能建筑真正推广起来。但是目前未能形成一套由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他说,理想的建筑节能产业模式应该由业主来引导,业主的选择决定开发商的建筑产品开发,而业主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促使开发商加大节能建筑的研究力度,从而带动节能建筑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流程却倒了过来,业主的节能意识普遍较低,使得研究机构不得不出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根本没有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数据,房产开发商不能仅以‘节能建筑’为招牌去推销,购房者也无法根据图纸或在房屋现场做出是否是节能建筑的判断。因此,要使上述设想的建筑节能推动模式真正运转起来,其关键是给出建筑能耗指标,建立起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江亿说,如果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建筑能耗评估体系,确定执行这套评估体系的机构与机制,要求所有的商品房在售房时必须出具评估机构给出的能耗及热性能指标,同时不断地、广泛地向消费者讲解这些指标含义,消费者在用其半生积蓄购买房屋时,不可能无视这些指标,开发商也会利用这些指标作为推销和竞争的手段,建筑节能这场大比赛就会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公建的示范作用应受重视
  这部标准明确规定:公共建筑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是:一般房间冬季温度20℃,夏季25℃,而大堂、过厅冬季温度是18℃,夏季室内外温差不大于10℃,但目前大多数的公共建筑领域如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耗能巨大。专家测算,全国每年新建公共建筑3亿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节能50%左右,1平方米公共建筑每年节约30公斤标准煤,每年节能就达900万吨标准煤。
  目前,全国公共建筑面积大约为45亿平方米左右,其中采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商厦、办公楼、宾馆为5亿到6亿平方米。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我国正处于房地产建设的高峰期,每年都要兴建20亿平方米的建筑,而目前这些建筑绝大部分是高耗能建筑。由此可见,新标准的实施将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增加建筑的设计难度和建设成本,却也为节能环保型新建材、新材料提供了新空间。业内人士预测,新标准将会催生出一个新型节能建材产业。新标准作为一个强制性措施,必然会对节能产品市场的发展起到强制性保护作用,而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一市场的发展空间将得到不断延伸。新标准实施以后,除了加强政策法规的推动,完善管理体制外,要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更要加大节能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正式实施,说明我国的建筑节能在逐步不间断的往前推进,从北方逐步往南推进;从民用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开始往公用建筑节能发展。中建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王庆生认为:虽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的时间靠后,但公共建筑的示范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公建节能应该走到居住建筑的前面
  节能设计把握节能龙头
  公共建筑不同于普通住宅,其种类多、功能复杂,因此制定和执行标准都有一定困难。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秘书长王涌彬认为,《公共建筑设计标准》从设计环节入手是抓住了龙头。目前很多项目的设计并非根据当地气侯做的,而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盲目抄袭一些方案,市场是以销售为龙头做的,并没有把节能设计的理念贯彻给消费者,这些方面都需要加强。
  根据建设部的文件,如果城市没有执行节能标准,城市中大量建筑没有达到节能要求,就不能获得人居环境奖,也不能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因此,《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不仅是约束公共建筑,还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专家认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意义重大,但要搞好公建节能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体系需要健全,包括建筑节能本身材料体系怎么健全、施工如何保证节能质量等。
  建筑节能如同给建筑穿衣服。我国多数建筑不节能的情况是让很多欧洲实行节能政策的国家吃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达到建筑节能并不是非常困难,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动节能,也就是说用技术手段支撑建筑实现节能,比如使用建筑材料保温、选择地源热泵等节能的能源系统;另外一种称为被动节能手法,就是一个建筑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手段达到节能,比如在设计中通过一些手段,使用一些技巧,组合出良好的通风、遮阳系统。
  公建节能需考虑综合能效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反映在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和采暖、通风及空调的节能设计上,对室内的热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质量部副部长卜一秋认为,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有大局观,不应只强调节约热能,否则在节能工作中会有欠缺。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采用耗能较少的建材及部品是一种节能;整个公建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水力等绿色能源也是一种节能;能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和再利用还是一种节能。同时,在公建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源,减少电能损耗仍然不失为一种节能之道。
  她表示,“节能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切全部预备好,只拿现成的节能产品去建节能建筑也不会推动节能事业的进步。”因此,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去寻找和发掘更好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设计变化就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她同时向记者透露,“公共建筑节能评估标准”将在奥运会场馆建设中试行,并在试行过程中积累经验,加以完善。
  据介绍,北京市现有民用建筑3.8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占58.5%、普通公共建筑占36.1%、大型公共建筑占5.4%。研究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指标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至15倍,全市现有大型公共建筑的电耗相当于全市居民生活用电量的一半。由清华大学研究制定的“公共建筑节能评估标准”,可对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进行评估,从项目建设源头上把好节能关。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运营成本,在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等全过程体现出节能的思想。
  节能需有效的激励政策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筑节能进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
  建设部有关官员建议指出,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针对不同性质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对新建民用建筑,应延长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同时明确征收的基金中须有一定比例用于建筑节能,或者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节能建筑实行零税率政策。
  对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由当地政策根据国家的总体安排定出期限,在最终期限内,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补助分时段递减;超过最后期限,征收能源特别消费税。
  为鼓励生产和采用节能门窗和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经认证合格的节能门窗、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减半征收产品增值税等。节能技术不到位,节能建材普遍滞后,节能技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一直是建筑节能的瓶颈。
  今后在开发和创新节能技术方面的工作量不小,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高效率的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适用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技术等。
  国家和地方应安排专项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建筑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研究发展前景良好的建筑节能技术;在各地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示范小区。
  加强终端能耗管理,研究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评定体系,选取试点城市和试点住宅小区,实施节能住宅建筑能耗性能评定;组织制定、修订和实施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的强制性能效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家用电器和采暖空调、照明器具的能源利用效率,限制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制定和实施超前性能效标准,积极引导生产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能效,加快节能技术进步。进一步规范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提高节能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的接受程度。
  节能建筑的推广需要政府发挥强硬作用,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目前,除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加强与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的协商,尽快填补经济激励措施的空白外,国家发改委也于近期发力,启动十大节能工程,先从政府办公机构开刀,落实建筑节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