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温不火,一朝全国爆红。因为一个陌生的词汇“PM2.5”,价值百亿的空气净化市场的大门正在被打开,但争议与质疑也喧嚣直上。
灰霾大生意
灰霾天气终于有了受益者——那些一直苦于打不开销路的空气净化器厂家。
北京市民郭杰军是最早一批愿意为空气净化器掏腰包的人。从2011年10月PM2.5污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起,38岁的郭杰军先后花了2万元买了4台空气净化器,机器越用越多,机型不断增大。
过去四个月,像郭杰军一样希望“空气自供”的消费者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种外观看上去由“一排过滤网+一个风扇”组成的新兴家用电器,正被很多中国家庭当作救命稻草。
“元旦春节是传统销售淡季,但过去几个月亚都的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出现了货源紧张、产能不足。”空气净化器厂商亚都公司总裁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不仅亚都,据远大集团提供的数据,2011年下半年,远大的空气净化机销售量同比增长了300%,其中污染严重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销售额增长最快。
所有人都想抓住这次产业爆发的机会:按照亚都、远大提供的数据,二者市场份额均在30%左右;飞利浦、松下、夏普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则已经拥有一部分拥护者;美的、海尔等知名家电品牌也在积极进入空气净化行业。据了解,目前中国从事空气净化器制造的企业已经骤增至数百家。
不仅如此,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入者。2011年5月,合肥市宣布要建立我国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空气净化器研发和生产基地,由一位海归投资四千多万元创立,试图以“舒尔”牌空气净化器进军中国市场。
PM2.5,这种来自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扬尘等领域的颗粒物正在打开中国空气净化市场的大门。
根据国家室内环境和环保产品监督检验中心预估,“十二五”末中国室内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此前这一预估数字仅为800亿元。室内环保产业包括室内检测、净化(净化剂、净化器),其中净化器比重较大,有数百亿规模。
曾经的SARS好时光
在亚都公司总裁文辉印象中,空气净化器受到如此大的追捧极为少见。唯一一次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增长出现在九年前。
2003年4月SARS期间,试图通过空气净化器达到“杀菌消毒”目的的人们开始抢购。文辉清楚地记得,2003年4月份亚都空气净化器一个月的销售量就与2002年全年的销售量相当。
但SARS来得快去得也快,原本以为能借机“火一把”的空气净化器厂商希望迅速落空,当年7月之后销售一下子降回原来的水平,空气净化器这个“应急产品”也迅速被人遗忘。
一等就是九年。在此期间,偶尔一条被媒体热炒的“9岁女童患白血病疑似装修甲醛引起”的新闻会或多或少地推动下空气净化器企业的销售,但这种跟冰箱、空调不同的“非必需家电”一直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升认为,这个行业是一个依赖突发性事件刺激的产业。但这次全社会对PM2.5的空前关注,跟过去任何一次局部增长都不同,“可以说是对全社会进行了一次空气污染教育,中国市场得以全面打开”。
要知道,十年之前“当时的客户主要是外籍人士,他们认为中国的空气不可忍受,或者是外企采购给办公室和员工宿舍。”格瑞卫康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严义清对记者回忆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纷纷涌入除了因为市场需求巨大,更源于空气净化器并不是一个高技术门槛的行业。
“技术早已不是问题,上世纪日本和欧洲都经过中国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理污染,各种技术都很成熟,关键是经济承受能力。”一位业内人士说。
目前,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高于一般家电产品,“能达到30%左右”,这也是民营和外资企业涉足空气净化领域的重要原因。
洋机器净不了中国空气?
“你看一开窗子指示灯就变成了红色,说明PM2.5进来了!”现在,每每有客人到访,郭杰军都会颇为得意的演示下新家伙——空气净化器。
2011年12月,当郭杰军第一次去买空气净化器时,销售员说指示灯会根据室内空气污染的不同程度显示不同颜色,这一度让他将信将疑。直到1个月后,郭杰军欣喜地发现早上起来咽喉不适的老毛病减轻了,他立即把这归功于净化器。
目前空气净化器在中国的普及率在3%左右,在空气质量更好的美国和日本却达30%左右。在国外,空气净化器功能主要是去除花粉和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污染更为严重的中国,空气净化器则被生活在灰霾天气下的人们寄予重任——“去毒”和“去污染”。
这种认识偏离了空气净化器的本质。“国外使用净化器的目的只是更‘健康环保’,由于中国的甲醛污染世界独有,指望空气净化器能完全解决污染是不可能的。”国家室内环境和环保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说,中国市场上80%的消费者买空气净化器是想解决甲醛污染问题,但市场上80%的净化器不解决甲醛问题。
在郭杰军看来,这些被笑称为“安慰机”的空气净化器非常管用,尽管他没有得到医院证实,咽喉不适症状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不过,郭杰军很快发现,净化器的滤芯开始饱和。此前销售说三年才换一次,过滤芯每换一次需要六百元左右的材料费。
“国外品牌很难想象中国的污染有多严重,在国外可以一年换一次的滤芯,在中国三四个月就得换,不换污染物被吹出来,就会造成二次污染。”亚都公司总裁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目前,按照郭杰军家里4台空气净化器每三个月换一次过滤芯计算,郭杰军在花了2万元的购买费用后,今后每年还需要花费9600元的维护成本,他已经感到难以承受。
很火,也很乱
“所有的销售都会告诉你,这个净化器甲醛、PM2.5、细菌病毒都能除。”但是,郭杰军却发现家里的四台空气净化器杀菌消毒的功能并非如宣传的那样。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有三种技术:一是普遍采用的HEPA(英文简称,意为高效空气过滤器)高效过滤技术,通过一层一层的高密度滤芯达到过滤空气作用。这种技术成熟,但需要定期更换维护滤芯,后期成本较高,这被亚都、飞利浦等品牌普遍采用。二是静电吸附技术,通过放电将颗粒物吸附在电板上,好处是不用更换滤芯,维护费用较低,但净化过程相对被动和静态,静电产生的臭氧如果超标,对人体也有较大危害,这种技术的采用者以远大为代表。三是通过消毒灯技术实现杀菌、消毒。
中国家电协会会长徐东升说,各个国家的空气污染物成分不一样,各公司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国城市家庭的空气污染问题主要是甲醛,“如果希望除甲醛的净化器又能消毒杀菌,那是很困难的。”文辉说。
此外,由于行业标准规范缺失,空气净化器质量参差不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的专家曾经对几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做过分析,实验发现,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不同技术的净化器净化效率差别很大,有的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90%以上,而有的技术只能达到30%左右;即便是同种技术,其净化器净化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家电协会一位专家分析说,目前衡量空气净化器质量的核心指标仅是“洁净空气量”,标准中尚没有对净化颗粒物的直径提出明确要求,“我家也有一台净化器,但至少现在不能说明是否所有产品都对PM2.5有用。”
“检验检测规则没有细化,甚至还存在标准相互冲突的情况。”远大科技集团副总裁张忠说,现有标准中关于臭氧的测试条件由于规定模糊,导致许多国家检测单位虽然都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但得出的试验结论却不一致。
在买了第四台空气净化器后,郭杰军陷入了两难:如果开窗,室外的污染物就会进来,如果不开,又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两难之间,他又听说了空调企业正在研制能够跟室外进行空气交换的新一代空气净化器,买还是不买?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