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单章提出,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更加努力地向绿色增长转变。那么,我国绿色发展的基础如何,生态文明如何推进,2012年以及今后将如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日,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共同组织编写的《2012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
报告指出,推进节能减排面临着复杂困难,但结构性因素是本质性因素。近些年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结构性因素并未得到明显改变,甚至有向不利趋势发展的可能。
专家指出,我国节能减排目前是以各级政府推进为主导的模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要加快推动这种模式向市场力量推进的模式转变。在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严禁污染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的管控上,政府要更“有力”,同时通过将直接补贴转为间接性政策推动等办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节能减排产业“有利”可图,推动企业参与其中,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结构性因素是本质性因素
报告指出,推进节能减排面临着复杂困难,但结构性因素是本质性因素。近些年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结构性因素并未得到明显改变,甚至有向不利趋势发展的可能。报告编委闫长乐认为,在三大产业结构无法短期改变的条件下,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来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努力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包括发展安全高效的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等新清洁能源的开发等。
王小康解释说:“如果产业结构、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行业产能结构等均得不到改善,那么节能减排也肯定无法得到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也无法得到实质性改变。而且,时间愈来愈紧迫。如果要实现全球2℃以内升温的控制目标,中国CO2排放需要在2025年之前就达到峰值。因此,围绕绿色增长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是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与替代。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
在未来3~5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有望保持每年2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计,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行业产值将由2010的830亿元达到2015年的3000亿元。同时,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8%左右,到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而据初步估算,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因此,如果实现上述目标,相关产业产值的增加速度大致需维持在15%~20%之间。而据统计,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即达到了1.1万亿元;2011年,污水处理行业、废弃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环保设备制造行业的收入均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避免污染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2年宏观经济下滑明显,减排压力也必然会小很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今年高耗能产业也大幅减产,煤炭等能源产品消耗减少,所以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并不具备代表性。同时,西部的节能减排目标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2年1~10月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西部云南、青海、新疆等3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另外,广西、贵州、甘肃等3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二级,“节能形势比较严峻。”
“宁夏、甘肃、新疆等3个西部省份,是永远亮着红灯的地区。”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家已给予上述西部省份相对宽松的节能减排目标,但是由于西部经济迅猛增长,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煤炭消费以及工业用电也居高不下,所以这些“榜上有名”的西部省份仍很难控制其高速增长的能源胃口,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从而屡获节能减排的“红色警告”。
明确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力方向
近日,国务院总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会议明确了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力方向: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生活节能产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力抓好节能重点工程、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改革。
①、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节能要注重以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提高生产工艺,促进耐高温节能涂料志盛快速发展。
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④、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改,节能效果好的材料应大力推广和使用。
⑤、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制定和执行耗能设备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建立节能计量、台账和统计制度。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效标识、政府节能采购等管理方式。
⑥、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