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空调厂家真是如履薄冰。想必东洋电机因资金链断裂被法院查封、科龙电器负债累累不得不“投靠”海信等消息仍让不少厂家胆颤心惊。还有多少厂家即将关门大吉,下一个“出局”的又将是谁?危机四伏之下,人们难以预测更无从防范………
困局
其实早在2005年初就有业内人士向笔者哀叹空调业越来越难做了。不久前一则内部消息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很多空调厂家都在大幅度压缩产量;而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甚至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开工。企业不再盲目生产囤货等待旺季销售,而是等经销商返回一定数额的货款,再安排相应的生产。
厂家为何选择控制性生产,笔者认为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是积压存货导致资金链紧张;其二是市场整体不景气,以往大厂家在节日旺季都会赚个瓢满钵满,而今年从“五一”黄金周开始,许多品牌的零售便骤减,大部分品牌单店的日零售量只有几套,甚至“剃光头”。一级市场日趋饱和而二、三级市场消费量短期内又不能及时填补,造成了销量的暂时性萎缩。
以往空调厂家的运营状态一直令其他家电领域的同行艳羡不已。他们从上游供应商手中拿货,货款可以拖几个月再结算,而且都是承兑汇票;而下游流通商大多为淡季先回款后再提货,月回款量可达2亿~3亿元。因此,空调厂家几乎不会遭遇资金难题。
“眼下的情况完全相反!”一位空调老总如是说。供应商、流通商的资金因为某些空调厂家“突然死亡”而套牢,他们不得不要求现款结算,甚至三个月的承兑汇票也没人“待见”。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流通商变得更加谨慎,不愿在淡季提前大批量回款,“货到款到”。这种变化给空调厂家的资金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销售情况的不乐观对艰难运营中的空调厂家来说又如雪上加霜。权威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以来空调市场未爆发过销售高峰,越来越多的厂家将希望寄托于三、四级市场。格力、美的、志高、TCL、新科等厂家纷纷宣布“上山下乡”,但乡镇市场能否承载众多空调厂家的希望?有一点可以肯定:乡镇市场对于空调厂家而言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现阶段的销售还将继续集中于一、二级市场。
言而总之,空调行业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考验。谁能撑过今年,谁就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了一半。笔者也做了一个大胆预言:今年年底整个空调行业中,国内厂家将仅剩10家左右,而外资企业约保留4家。
症结
空调行业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21世纪初的重组洗牌后,正面临着全行业升级,实现更为理性、成熟的发展格局。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影响因素是造成整个行业困局的症结所在。
宏观调控。去年国家为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而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空调产业不可避免地“着了凉”。这些影响经过了去年的扩散和辐射后,在今年的空调行业竞争中逐步显现出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八条意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明年空调市场的增长空间。
产业内耗。在市场发展初期,流通渠道相对比较稳定,内耗主要集中于各个空调厂家之间,连续不断的价格恶战将空调行业一度高达40%的毛利率拉至亏损边缘。尽管必要的降价对于市场的整体发展有利,但缺乏约束的恶性比拼却是百害而无一益。
现阶段,产业内耗则集中于厂、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的带领下,商家不断压榨厂家的利润空间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目前,厂家已不愿意参与价格恶战,商家却接二连三挑起战火。通过这种操作模式,国美、苏宁等大连锁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全国部分一级城市的布局,并向二级市场扩张。相反,整个空调厂家的发展却在不断放慢,利润日渐稀薄,甚至市场话语权也被剥夺。当家电连锁巨头“浴血厮杀”之际,厂家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竞争欲望和战略需求,流通渠道将面临调整和重组。
供求失衡。
目前国内空调厂家的产能总和已大大超出了全球空调市场的总需求量。格兰仕号称年产1500万套的能力令人惊叹,再加上格力、美的、海尔这三大巨头各自上千万套的产能,已超出国内空调市场的需求量。海信、春兰、志高、长虹等众多厂家又该怎么办?
众多空调厂家除了要应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之外,还要竭尽全力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在OEM这种惯用的竞争方式下,为了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使产能得以充分发挥,厂家不得不拉低国际市场OEM价格水准,最终造成国际市场上的“恶性价格”竞争。在这种“低价恶战”的背后还隐藏着“反倾销”危机。对于众多市场操作仍十分不规范的国内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
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结果只有两个:市场进入寡头时代,少数厂家掌握绝对市场份额;或者市场步入群雄割据时代,每个企业都寻找各自的舞台和坐标,同时企业规模呈现递减趋势。
经验缺乏。所有空调厂家都在进行市场运作,但真正了解市场的又有几个?从去年开始薄钢板、塑料的平均价格一度上涨20%,铜则上涨40%多,空调压缩机价格也随之攀升15%。原材料涨价无疑进一步挤压厂家的利润空间,并考验着厂家对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而随后,原材料价格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实在让企业琢磨不透。成本下降对于现阶段的厂家本是件好事,但前期积压的产品却是一块心病。后续又将如何安排,是扩产还是压产?万一原材料价格再次下调,现在的囤货无疑又将是烫手山芋;而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厂家又会追悔莫及。
这些问题反映出空调厂家市场运作和预测能力还很薄弱。对于大规模的采购和生产,厂家需要了解包括铜、钢材、石油、塑料等世界期货市场价格走势,甚至还要对汇率市场有精确的分析,才能避免市场运作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显然,国内众多空调厂家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今年出现的种种“险象”,对于整个空调行业而言,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但对于处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厂家、商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