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从市规划委获悉,《关于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见》已获市政府批准。从6月1日起,本市将要求新建建筑基本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并在全国率先将绿色生态指标纳入土地招拍挂出让。“十二五”期间,本市还将建设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区内八成建筑社区门口到公交站点的距离,被限定在500米之内。
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这个看上去非常业内的词组,是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将实现居住建筑75%节能目标。“绿色建筑要求的是‘四节一环保’,即节地、节能、节水、节财、环保,因此最显著的是小区利用更多高科技设施,或者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节约市民家中、办公室中的能耗,同时利用市政配套等体系,降低市民在一个区域中的能耗。”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星级的绿色建筑,意味着小区在500米之内要有两个及以上公交站点。同时,小区还将利用太阳能、污水处理、雨水回收等设施,降低电、天然气和自来水的使用量。
该位负责人表示,在新编《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新建建筑还规定了多个“硬指标”,包括从人居的角度不建大社区,将地块长宽尺寸控制在150到250米范围;绿色建筑并不仅限于多铺绿地,小区中还要见缝插针种植大树,公共绿地中乔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占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室外停车位被树冠、遮阳设施等垂直投影遮蔽的面积应占到30%以上,而且就连遮阳棚上也需要进行绿化。另外,超过七成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被林荫覆盖,道路、广场、室外停车场周边以及室外停车场内,都要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为场地遮荫。
不过,“绿色建筑”不是一个个单体的建筑,而是一个系统的环境。《关于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要创建至少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这些区域将考虑职住平衡,混合用地比例不小于30%;建立连续、无障碍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区内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40%以上;开发后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不低于10%;70%绿化选用本地植物;绿地植林地比例不低于30%。
此外,本市还将创建至少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绿色居住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40%;住区地块尺度150到250米;开发后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硬质地面遮阴率不小于50%;垃圾分类收集达标率100%;500米内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小于6类,包括室外运动场、幼儿园等设施。
专家释疑
绿色建筑不是“贵建筑”
在很多购房人眼中,“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奢侈品,是需要用高科技、新工艺堆砌的,开发商对于建筑中的绿色和科技含量,也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绿色建筑等于昂贵建筑吗?多位专家对此说了“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是《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专家评审组成员,她同样参加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绿色建筑绝不应该是高成本的,也不应该是高科技的堆砌。”曾捷说,绿色建筑是从其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性价比,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因而不一定要增加成本。即便是建设中的成本增加,也完全有可能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等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收回。
“一些技术的使用确实会造成成本增加,但是随着技术提高、政策推进,绿色增量成本也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所所长焦舰说,根据常规测算,七年左右绿色增量成本就能收回,以后推进收回成本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来自市规划委的数据显示,对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建建筑执行现行标准规范,在节能电气产品或电力分项计量、雨水收集或中水利用方面,其中可以不增加成本或增加微量成本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按照100%建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35%建筑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测算,建筑成本将只增加1%到3%。北京日报